欲望购书者,请加作者李娟微信:Lj981124Lj,注明购书字样,同时注明姓名、电话及地址,非诚勿扰。新书定价42元,签名本60元(含快递费)。一生知己是书香。
曾获“第五届冰心散文奖”、“首届孙犁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八十余篇散文作品多次入选:《中国散文排行榜》《中国精短美文精选》《中国随笔年度佳作》等;全国中学生语文阅读教材;全国高考、中考语文试卷。出版散文集《品尝时光的味道》《光阴素描》《决不辜负春天》等多部。
【编辑推荐】
李娟是活跃在书界的青年才情作家,是《读者》签约作家之一,她的散文特色十分鲜明,且富有个性,其叙事、抒情如幽谷浅流,舒缓清净,使人耳目一新,悦目更悦心。
她是在用心灵写作,且把心灵寄养在水里、花里、白云和月光里,带着水滴和芳香,别是一种姿态,却不扭捏;别是一种柔媚,却不矫情;别是一种性灵,却不清高;别是一种雅致,却不作秀;别是一种韵味,却不排斥烟火。 读她的文,能读到小桥流水,能读到诗情画意,能读到“山外青山楼外楼”,心能在瞬间安静,跟着文字去感受、感悟,豁然间像是窗户被打开,亮光洒进来,清风吹进来,花香飘进来,惬意得仿佛给灵魂找到了栖息的所在。把文章能写成这样,真难为了李娟。 她的写作本身就给人以美好的启示:读书受益,是真的呢!
【作者感言】
一生知己是书香
写作二十年,出版作品集8部,《你是我的暖》却是我在故乡陕西出版的第一部作品集。感谢故乡给我的一份温暖。在陕西人民出版社建设70周年之际,我的寄语:最是书香能致远! 你是我的暖,也是我写作的初衷。一位作家,必须拥有一种能力,那就是,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诗意与暖意。我一直坚信,岁月的沙漏里,细沙流走的是丑陋、邪恶、寒冷,留下来的,永远是美好、至善与温暖。——李 娟
《阳光报》对“长安文心”书系的鼎力宣传
李娟与陕西人民出版社总策划孔明老师、责编姜一慧老师
李娟与青年作家范超先生
李娟在新书发布签售会现场
《你是我的暖》书影
李娟签名本
《你是我的暖》是《长安文心》书系中的一部,由陕西人民出版社2020年7月出版。责任编辑:姜一慧
陕西人民出版社对 李娟散文集《你是我的暖》推荐语:
李娟是活跃在书界的青年才情作家,是《读者》签约作家之一,她的散文特色十分鲜明,且富有个性,其叙事、抒情如幽谷浅流,舒缓清净,使人耳目一新,悦目更悦心。
​她是在用心灵写作,且把心灵寄养在水里、花里、白云和月光里,带着水滴和芳香,别是一种姿态,却不扭捏;别是一种柔媚,却不矫情;别是一种性灵,却不清高;别是一种雅致,却不作秀;别是一种韵味,却不排斥烟火。
​读她的文,能读到小桥流水,能读到诗情画意,能读到“山外青山楼外楼”,心能在瞬间安静,跟着文字去感受、感悟,豁然间像是窗户被打开,亮光洒进来,清风吹进来,花香飘进来,惬意得仿佛给灵魂找到了栖息的所在。把文章能写成这样,真难为了李娟。
​她的写作本身就给人以美好的启示:读书受益,是真的呢!
(孔明)
作家简介:
陕西李娟:
陕西长安人,现任西安某杂志执行主编。一位把文字养在心里的作家,文风雅洁温情,清丽灵性,蕴含大美。《读者》《格言》《文苑》等杂志签约作家,《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语文报》《扬子晚报》等专栏作家,全国中考、高考语文热点作家。
60余篇散文被20个省市选入中考、高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题,数百篇文章选入各类语文试卷或教辅书籍。
曾获得第五届冰心散文奖、首届孙犁文学奖,徐霞客旅游文学奖等几十次奖项。作品多次入选《中国散文排行榜》《中国精短美文精选》《中国随笔年度佳作》等,著有散文集《品尝时光的味道》《光阴素描》《决不辜负春天》等多部。
李娟信箱:lijuan495@126.com
李娟微信号:lj981124lj
需要此书签名版的文友们,请和作者联系。每本书50元(含快递)
写作感言:
文学是照进现实世界的一点光亮。是写作教会我怀着一颗对万物敏感之心,我用这颗心感受生之美好,在平淡的生活中寻找诗意。
岁月的沙漏里,细沙流走的是丑陋、邪恶、寒冷,留下来的永远是美好、至善与温暖。​
​每个作家用尽一生,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写作是什么?我想,应该是一种精神世界的抵达,抵达人性的至善至美。
​
​
​《长安文心书系》简介
“长安文心”书系的14位作家,以陈忠实、贾平凹为代表,在全国散文创作中享有一定的影响力,都有丰硕的文学作品行世。他们中,有小说、散文两栖作家,且成就显赫,如高建群、陈彦、方英文等;有以文学传记行名于世的作家,如孙见喜、邢小利、张艳茜等;有栖身高校的学者型作家,如朱鸿、刘炜评等;有从事出版、传媒工作,专事散文创作的作家,如孔明、刘云等;还有文学的后起之秀且创作成绩斐然的青年作家,如范超、李娟等。可谓阵容强大,是“文学陕军”原创实力的一次颇具规模的集体亮相。
标签:
文化 |
分类: 记.暗香 |
粉黛记
李娟
春天的平江路,是在“咿咿呀呀”的摇橹声中醒来的。
晨曦中独自漫步小巷,空气微醺,嫣红的海棠花开在粉墙边。静静的平江河上划来一只乌篷船,船篷是素静的蓝花,几分清雅。穿蓝花布衫的女子撑着船,摇着撸,船上没有游人,船儿划过,水面泛起层层涟漪,像漂浮在水上的一个梦。
一丛丛洁白小花在水边摇曳,素洁干净,有贞静之美,像不施粉黛的少女。柳丝低垂着,如春天的窗帘,乌篷船就在帘中缓缓游过。
春分过了,连风也渐渐温润起来,小鸟静静站在柳枝上,在风里睡着了。平江河缓缓流淌,八百年过去了 ,平江路上的人,走了一茬又一茬,画舫中看风景的人儿,换了一茬又一茬。
谁见幽人独往来,孤鸿飘渺影。
独自一个人闲逛,水边的小店正升起袅袅的炊烟,小店斑驳的木门开着,绿色的青团圆滚滚的躺在蒸笼里。买一个豆沙馅的,咬一口,糯米与红豆混合淡淡青草的清香,仿佛将春天含在口中。
桂花赤豆糖粥,红豆的沙甜与小丸子的糯香让人迷恋,甜蜜的滋味宛如初恋。要一碗小馄炖,鸡汤浓郁,香气袭人。小馄炖泊在碗里,如一个一个小白鸽。在姑苏品味美食,常常想起陆文夫与汪曾祺两位先生笔下的一粥一饭,甚是亲切。
走进一条小巷,青砖的墙上有几个字:胡相思巷。“胡相思” 有意思。一个人思念另一个人,仿佛春风吹过,吹醒了墙边一丛蔷薇花。想起与他的初相见,那一瞬间,秋波流转,神魂摇曳。他第一次牵她的手,她的心如春风十里,春水漫漫。
相思总是无言的,说给流水与落花,说给廊前的燕子,说给春风里的柳丝……
相思是一个人的沉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相思,也是小巷里婉转的笛声,忽远忽近,笛声伴着落花,在风里痴痴缠绕。此时,光阴都是缓慢的,慢到用一生去思念一个人。
平江路有一家香馆,名“停云香”馆。停,云,香,诗意流淌,远在云端。香的味道宛如爱情的味道,停在云朵之上。走进香馆,香气袅袅,案上有书,墙上有画,静玉生香。文人墨客喜欢在此静坐闲谈。
不知不觉,走到谢友苏先生的美术馆前,古朴的木门刚刚打开。墙上都是谢友苏先生的画,白发的老人,花树下玩耍的孩子,河边钓鱼的男子,人约黄昏后的小情侣,弥漫着枕河人家的烟火气息,一幅幅都是姑苏风情画。
杏花开了,穿长袍的父亲站在花树下赏花,微风轻拂,杏花闲闲自落。父亲伸手接着翩翩的落花,姐弟俩在树下玩耍,男孩撩起衣襟去接风中飘落的花瓣,落花如雨。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杏花雨》是一位怀揣诗情的父亲与孩子们一起赏花的情景。画上有一行小诗,也是点睛之笔,与画相映生辉。画上题诗:“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看着赏花的父亲,令我想起丰子恺,只有这样的父亲教会幼年的孩子,学会去爱尘世美好的、值得爱的一切。
夜晚的平江路,灯影摇曳,烟波画船,游人不多。此刻的平江路,仿佛身着长衫的民国文人,沉静儒雅,目光悠远,不卑不亢,依然风骨犹存。
走进一家名为苏式书房的小店,清雅的书房 ,深色的木桌上有瓶,瓶中无花,插着几枝墨色的莲蓬。主人清瘦俊朗,戴一副眼镜,淡淡的笑意,招呼我慢慢看。见几张明信片,粉墙黛瓦的小屋,屋顶有燕,门前有河,河上有船。苏派生活的雅致与闲逸都在画里。
我买了几张明信片,寄给远方的朋友,写下几行柳体小楷:不言说,但相思。
和友人去一家老茶馆,听一段苏州评弹或一段昆曲。
茶馆里三三两两的游人,桌上一杯碧螺春,台上女子穿着嫣红的衣衫,粉面桃花,拉二胡的男子,穿一件长衫,俊朗儒雅。
听她婉转地唱,是《牡丹亭》里的《游园惊梦》。“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台下人听得如醉如痴,不知今夕何夕。
记得《红楼梦》里,林黛玉和宝玉在园里共读《西厢记》,忽听见墙外有丝竹声,他们站定了细听,原来正是《游园惊梦》,听了许久,林妹妹痴痴地说,原来戏中都是好文章。
小巷里的潘宅,开着一家书房,名“初见书房”,一栋苏式的老宅,古意幽幽的书房,木椅木桌,书香萦绕。园中有溪流潺潺,耳边有琵琶声声。初见,纸上相逢,自有一份欣喜与心动。
坐在雕花的木窗前品茶,听琴,读书,遇见作家车前子的散文集《苏州慢》,庭院流水,池中花开,此刻,慢慢品味姑苏之美,就在初见书房里。
我来姑苏,就喜欢住在平江路的小巷里,选一家古朴典雅的苏式民宿,细细感受姑苏人家的闲雅岁月。老宅的粉墙斑驳了,上面印着雨痕、竹影、树荫,宛如一幅水墨丹青。几枝长春藤沿着墙壁慢慢爬,绿荫满墙,成了吴冠中先生笔下的画卷。
园中墙角处有几株碧绿的芭蕉,蕉肥石瘦,黄昏落雨了,雨打芭蕉,听它早也潇潇,晚也潇潇。
静夜里,听雨滴敲着屋檐,敲着清幽的青石板路,也听细雨讲讲平江路明月前身,旧事流年。
一条平江路,半座姑苏城。八百年的平江路从未老去,她只是和落花流水在一起,她只是和寂静的光阴在一起。
陕西李娟简介:
陕西长安人,西安某杂志执行主编。一位把文字养在心里的作家。文风雅洁,蕴含大美。全国语文高考和中考热点作家。《读者》《格言》《文苑》杂志签约作家。《北京青年报》《青春美文》《语文报》专栏作家。
作品见《散文》《读者》《人民日报》《散文海外版》《散文百家》《散文选刊》《湘江文艺》《在场》《意林》《青年文摘》等。曾获得第五届冰心散文奖,首届孙犁文学奖,徐霞客旅游文学奖等几十次奖项。
八十余篇作品选入全国散文年度选本,中国散文排行榜,入选各种中学生读本及全国高考、中考语文试卷。著有散文集《品尝时光的味道》《光阴素描》《决不辜负春天》《你是我的暖》等多部。
标签:
文化 |
分类: 记.暗香 |
今宵别梦寒
一夜秋风,院中高大的银杏树下一地金黄,榉树的叶子转红了,红叶翩翩,在风中飘落,仿佛一叶小舟驶向秋天深处。
斜阳流水,秋虫唧唧。
我总是喜欢在秋天再读一读《古诗十九首》,分外有远意。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浮云遮白日,游子不顾返。
人世的冷暖与荒寒,相聚与离别,仿佛都在古老的诗句里。
深秋的黄昏,我伫立在武汉的长江之畔,大江东去,天色向晚,夕阳如一匹绸缎铺在江面,半江瑟瑟半江红。
江边的码头上,停着几艘渡轮。形色匆匆的游客们背着行李,登上渡轮远行。
此刻,江水苍茫,远山如黛,我忽然想起一个人,作家萧红。
八十年前那个秋日的黄昏,身怀六甲的萧红,背着大包行李,在这里准备登上渡轮。身体笨重的她走在甲板上,一不小心摔了一跤,失去了知觉。
她不知昏睡了多久,醒来时,已是月上中天,寒星点点。她摸摸自己硕大的腹部,腹中的胎儿竟然安然无恙。她心里暗暗想着,这个小生命要是因为摔这一跤而出生或流产,也是好的。她躺在甲板上,仰头望着湛蓝的暗夜里繁星满天。这个片段,是在许鞍华的电影《黄金时代》里。
想起萧红曾写到: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她从这里登上渡轮离开武汉,辗转千里去了香港,此后,三十一岁的萧红在香港病逝。她无法预料,此刻与武汉的离别,竟是与家国、朋友最后的永别。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山河破碎,烽火连天。萧红躺在香港的一家医院里已经是病入膏肓。病榻上的萧红,生命最后的光阴,薄如一片雪花。丈夫端木蕻良将她托付给骆宾基照顾,半个月也不见踪影。
萧红对骆宾基说:“如果三郎知道我如今的模样,一定会来救我”。听着她的话,让人忍不住落泪。
三郎是谁?是她的前夫萧军。
作家萧军此刻远在国内,他已经重新组建了新的家庭。病如膏肓的萧红,那一点点生之希望,寄托在曾经相爱的萧军身上。她生命最后的时光,还在眷恋什么?她向着曾经的爱人要一点尘世的温暖,多么令人心痛。
爱情是女子一生的归宿吗?可是才情非凡的女子,仿佛注定一生没有归宿。
这位天才的女子,与尘世离别时写下:“我本来还想要写些东西的,可是我知道,我要离开你们了,我将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半部《红楼》让别人去写了-----这样的死,我不甘心。”
萧红短暂的一生漂泊不定,流离失所,她活得那样困苦与艰难。不论身体还是灵魂,始终漂泊在命运的河流之上。
《古诗十九首》中言:“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两句诗,写尽个体生命的荒凉与孤独。你所留恋与不舍的爱与温情,都将被时光的洪流深深淹没。
童年时期,我喜欢看连环画《西厢记》,是画家王叔晖先生的绘本,也是第一次品尝人生离别的滋味。
《西厢记》的最后一场,就是饯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风吹荻花,红叶凋零,莺莺送张生至十里长亭,送别的酒杯里斟满了离别的泪水,石桌前端坐着神情肃然的老夫人。
这幅画面有着一种凄凉的美。秋风潇潇,风吹起张生的衣袂飘飘,他将要远行。莺莺站在他面前,满眼含悲,微微皱着的眉头,眉尖若蹙,此刻,一腔柔情,化作相思泪。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张生是进京赶考,还是此生永别。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西厢记》里结尾是金榜题名,衣锦还乡,花好月圆,而《会真记》里却是一生离散。
雨夜读《汉书》。天汉元年,汉武帝派苏武率领使团出使匈奴,他离别妻子时写下《留别妻》:“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
谁知,苏武一去匈奴整整十九年。
《汉书》写到:“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十九年后苏武回来了。可是,物是人非,沧海桑田,他的家园、妻子与孩子,都不在了。妻子以为他已经死了,而改嫁他人---
从浅草到飞雪,从春花到秋霜,从青丝到暮雪,光阴是一把最无情的利剑,将人间的缕缕温情切成碎片,如寒夜的一地霜花,再也捡不起。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他离别时候曾答应过妻子,“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他回来了,他的誓言和真爱,化作天际一轮不落的明月。
诗人苏曼殊有诗:死生契阔君莫问。“契”是聚合,“阔”乃离散。生死离散,我们将它交给命运,因为谁也掌握不了。尘世里多少生悲欢离合,如同一支前世的歌谣,一直唱到今生。
茫茫人海,我们总会遇见和自己有缘的人。可是,尘世的情爱,不过是写在流水上的字,等到缘分尽了,那些写在水上的字,便随着粼粼波光、落花、浮木、青草一起飘远了,连同爱与温情都飘远了,在因缘中幻灭。人世多少情缘,原来都是水流花谢两无情啊。
静夜里,听着朴树的歌曲《送别》,也是李叔同先生的《送别》,他清澈的声音,如流水一样忧伤,流水一样洁净,可以抚慰灵魂。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人只有到了中年,到了生命的秋天,才会慢慢明白,上苍不会厚待我们所有人,他总是在苍穹之上冷眼俯看着芸芸众生,看着我们寻找、相遇、厮守、离散。
我们与任何人的相遇、相聚,也许都是一期一会。
本文刊《散文》杂志2020年第6期,责编:田静
陕西李娟简介:
陕西长安人,西安某杂志执行主编。一位把文字养在心里的作家。文风雅洁,蕴含大美。全国语文高考和中考热点作家。《读者》《格言》《文苑》杂志签约作家。《北京青年报》《青春美文》《语文报》专栏作家。
作品见《散文》《读者》《人民日报》《散文海外版》《散文百家》《散文选刊》《湘江文艺》《在场》《意林》《青年文摘》等。曾获得第五届冰心散文奖,首届孙犁文学奖,徐霞客旅游文学奖等几十次奖项。
八十余篇作品选入全国散文年度选本,中国散文排行榜,入选各种中学生读本及全国高考、中考语文试卷。著有散文集《品尝时光的味道》《光阴素描》《决不辜负春天》《你是我的暖》等多部。
标签:
文化 |
分类: 记.暗香 |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05-22 17:16
作者:李 娟
年少时,喜欢读汪曾祺先生的散文,他说:文求雅洁,少雕饰,如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
菘,多么优雅的名字,一直不知道它是什么精致的菜蔬。翻开《诗经》就看见它,原来是一棵翠绿的白菜。
那棵小白菜,如同穿着粗衣旧衫的小姑娘,刚刚进了学堂,戴眼镜的老先生问她,叫什么名字?她说叫二丫头。她梳着一对毛毛的小辫子,黑葡萄似的大眼睛忽闪着。戴眼镜的先生微微笑了,随手就给她取了大名“菘”,使得水灵灵的小丫头整个人端庄优雅起来了。
菘,在《诗经》里是一位洁净、典雅的“女子”。
深秋的清晨,草叶上落了细细的白霜,我提着竹篮,跟着祖母蹒跚的脚步,去菜园里摘几棵大白菜。
天气渐渐冷了,祖母喜欢做的菜是白菜炖豆腐,白玉似的豆腐在锅里“咕嘟咕嘟”地吐着小泡泡,麦草的小火苗慢慢煨着锅底。菜快要熟了,祖母会挖一勺猪油,洒上几粒碧绿的小葱,一大盆菜端上桌,热气腾腾,味美难忘,那是贫寒岁月里的一季美食。
吃一碗白菜炖豆腐,背心微微出汗,整个人一下子暖和起来。祖母说,萝卜白菜保平安,白菜要小火慢熬才好吃。
如今,我已人到中年,才渐渐明白祖母说的“慢熬”。正所谓:哀乐中年。人到中年,悲与乐就显得格外深切。原来,每个人都是一棵白菜,在岁月的炉火上,慢慢熬着。只有到了人生的中年,才品味出人生的大滋味。
喜欢齐白石老人笔下的白菜,清水淡墨,寥寥数笔,日常的白菜,一清二白,生动鲜活,白石老人画上题:清白家风。有人向他请教,我怎么画不出白菜的神韵,白石老人答道,你通身无蔬笋气,怎么能画好白菜。
作家冯杰老师爱画白菜,翠生生的大白菜身旁躺着两个红艳艳的萝卜。画上题诗:一素抵天下。细细品味,多好。他的另一幅白菜图则题:且素且鲜。我看了又看,偷偷笑了,这到底是说白菜,还是说写散文呢?好的散文原来是白纸落素心,又素又鲜,有清气流淌,也是白雪落寒梅,清芬暗盈。
再读汪曾祺先生的话,春初新韭,秋末晚菘。写作多年,我一直将这句话当做我写作的座右铭。
有的散文读来,清淡有味,味美如菘。这样散文家有:汪曾祺,孙犁,冯杰,车前子,胡竹峰……
《诗经》里的菘,是伴着薇、菲、荼、芫荽、艾草、卷耳、萱草、蔓菁一一走到我的面前。那些带着草字头的文字,翠色逼人眼目,它们枝繁叶茂,清气袭人。
记不清哪位作家说,多闻草木少识人。心浮气躁的时候,我愿意到田野里走走,和草木说说话。其实它们和你我一样,都是大地的孩子,可是,我们张张嘴,再也唤不出它们的姓名。
在苏州的耦园拍过一张照片,石桌上放几枝桃花和杨柳,我静静地和花儿对坐一会。与谁同坐,春风,草木,我。
轻柔的风拂过一枝枝白玉兰,枝头的小鸟也风里睡着了。
在春天里,我喜欢再读一读《诗经》,她是一条千年的河流,馥郁而芬芳。她从古代一直流淌至今,《诗经》的两岸,草木葳蕤,落英缤纷。
后记:
本周“五日谈”今天收尾,陕西作家李娟以“草木诗经”品读《诗经》,受到青年读者的喜爱。在她的笔下,薇、菲、荼、芫荽、艾草、卷耳、萱草、蔓菁,这些带着草字头的文字,一 一走到我们的面前,翠色逼人眼目。
沉睡在《诗经》里的草木,滋养了我们无忧无虑的童年。读“草木诗经”,如同闻见花草的清香,泥土的芬芳,回到纯净的童年,回到生命的根。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从《诗经》里的草木,我们感受四季流转,花开花谢,悲欢离合,人世冷暖。翻开《诗经》,仿佛和草木清流,花香鸟鸣,都亲近了,万物美好,我在其中。
人生在世,当有深情,低下头来,多识草木,生命也多一份静气与清气,少一份浮躁与焦虑。
如今的你我,总是步履匆匆,忽视了一草一木,忽视了值得去爱的一切。
我们离大自然越来越远,离千年前的歌谣《诗经》更是渐行渐远。
一次次重读《诗经》,唤醒人们重新审视与自然的关系,也提醒我们要永葆一颗童心,一份诗情。即使岁月过去多少年,《诗经》之美,古典的诗词之美,值得一代一代生命细细品味与热爱。
美好的东西大都无用,花草无言,诗情无言,却能滋养和抚慰每一颗荒凉的心。
作者简介:
李娟,陕西长安人,西安某杂志编辑。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曾获得第五届冰心散文奖,首届孙犁文学奖,徐霞客旅游文学奖等。有作品入选中学生读本及中高考语文试卷。著有散文集《品尝时光的味道》《光阴素描》《决不辜负春天》《你是我的暖》等。
责任编辑:只恒文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标签:
文化 |
野有蔓草,邂逅相遇
李娟
你向我走来一刹那,雨水一样忧伤,烟花一样璀璨,阳光一样明亮。
标签:
文化 |
分类: 记.暗香 |
《诗经》里的婚礼
李娟
烟花三月,有一位女子要出嫁了,婚期就在桃花盛开的季节。女子脸上的云霞比陌上的桃花还要艳丽。再资质平平的女子,一生中总有这一天是艳若桃花的吧。
陌上桃花开遍,桃林深处走来一支送亲的队伍,老人牵着孩子,小伙子推着车子,人人面带喜气。车上装满新娘的嫁妆,从家具、被褥到锅碗瓢盆,无一例外都贴上一个大红的“喜”字,像是过年时候蒸的大白馒头,每一个馒头上顶着一个红圆点,透着俗世的喜悦与和美。坐在车上的新娘子一定也是喜悦如莲吧,仿佛人生二十来年漫长的等待就是为了这一天。此刻,她破蛹化蝶,犹如一只艳丽的蝴蝶沐浴在春光里。
童年的时候在乡下,有一位长我十几岁的堂姐,堂姐出嫁的时候,也是烟花三月,微风拂面,桃花遍野,我的衣袋里装满香甜的糖果。幼年的我,跟随着浩浩荡荡的送亲队伍,从桃花林中走过,内心的喜悦如冲天的喜鹊。
桃花盛开的时节,父母送她出嫁。从此,她仿佛一只大雁,垂下一双飞翔的翅膀,落了下来,落到了泥土中,在泥土中生根、发芽、开枝散叶。“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此后,她不再做梦,即使在梦里也没有了飞翔的翅膀,她放下梦,放下浪漫,和他踏实地过起寻常百姓的日子,早出晚归,细心照料,一双勤劳的手操持一家人的生活,直到花样容颜在岁月的河流中褪去颜色,乌黑的秀发有了根根银丝。时光是一把多么凛冽的雕刻刀,任红颜老去,白发如霜。
江南的人家,若是生了女儿,一定要酿几坛女儿红,深埋在酒窖里,待到女儿面如桃花,长大成人,将要出嫁之时,才取出深埋二十年的女儿红,盛情款待好友宾朋。那尘封二十年的是酒,还是芬芳浓郁的血脉亲情?父母举起酒杯,看见女儿脸上的烟霞比波光潋滟的酒还要艳丽。此时,父母的眼中有了点点泪光,“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宜,即和顺美满。此后,你不再是父母膝下任性撒娇的女儿,你成为人妇,要端庄贤淑,勤俭持家,相夫教子,与他和和美美地过日子。他们期待女儿的生活,似一幅徐徐展开的幸福画卷。
桃之夭夭,繁花一场,人间一场盛大喜悦的婚礼。人生的幸福从今天开始吗?我宁愿相信是。
最长久的幸福,莫过于平凡人家的幸福,那柴米油盐里相濡以沫的深情,抵得上多少花前月下,海誓山盟。相爱至深的一对人儿,能够白首不相离的太少太少。古人说,情深不寿,过于情深的两个人往往爱得太苦,太艰难。而一粥一饭里的恩情,则是细水长流的幸福。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契,是聚合,阔,乃离散。死生契阔,我们将它交给命运,离合聚散哪是我们能做主的?可是,苦苦深爱的两个人,偏偏还要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不怕光阴老去。
《诗经》三百篇,关乎男女情爱的故事,占篇幅不少。所以,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是的,《诗经》三百篇中,情思绵绵,却了无邪念。美好的情感,如三月的桃花,芬芳、纯净、无瑕。
《诗经》是一首千年的歌谣,一百次读它,就有一百种滋味,一百次心醉。一部《诗经》,写尽人世的喜悦团圆,悲欢离合。如馥郁嫣然的桃花,铺满尘世的每一个角落。让我在烟花三月翻开这部时光书简,读“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看桃花开遍陌上,将春天藏在心里。
标签:
文化 |
分类: 记.暗香 |
林风眠画作
那些孤独
李娟
春天里,我最喜欢看林风眠先生的画。因为他爱画小鸟,在翠绿的枝桠上,蹲着三三两两的小鸟,伸着黑黑的脑袋,椭圆的树叶和鸟儿椭圆的身体相互融合,仿佛听见春风中几声清脆的鸟鸣。另一幅画,一只小鸟站在枝头上,歪着头,一只眼睛似睡非睡,沐浴春风,在林间的风中睡着了。有时,又觉得那只小鸟是寂寞的,孤独的,一个人站在碧绿的枝头,听风,嗅着淡淡的花香入梦。它常常独自在春天的林间沉思、冥想,回忆从前。
微风沉醉的夜里,读林风眠先生的书。原来,他的故乡在广东梅县,幼年时,见族人们将出逃的母亲逮回来毒打,他躲在门后大哭,小小的他奋不顾身扑向母亲,用单薄的身躯保护着受欺侮的母亲……直到他白发苍苍的暮年,再也没有回过故乡。因为,故乡有他抹不去的疼痛和悲伤。尽管,故乡的俊山秀林,花鸟鱼虫一次次出现在他的梦里,永远保留在他的画里。
他的一生竟都是孤单的,没有享受过多少家庭的温暖。成年后,他在法国学画,认识了第一任妻子,而后第一任妻子病逝,他娶了另一位法国女子,生有一个女儿。他一个人常年住在国内,妻子和女儿留在国外,多年也见不着面。他一个人煮饭烧菜,维持最简朴的生活。一个人在家里整天作画,一天连画几十张、一百张,都不甚满意,于是,皆撕毁了,再画。
画家黄永玉在文中写道:“一次去拜访他,当时正是“文革”刚结束,林先生平反出狱不久。推开门,见七八十岁的林先生抱着一个七八十斤的煤炉进屋。那时,他一个人生活已经很久了,一位伟大的艺术家照顾着另一位伟大的艺术家。”读到此处,令人无限感伤。
看他画中的仕女,穿白衣的女子坐在堂前,神情从容、安详静穆,无比圣洁。身边的瓷瓶里插着白色的花或是几枝寒梅,她们或是抚琴,或是凝神,端然、静美、素净之极,彻底绝了人间的烟火气。她们泊在画家的心里,一辈子,终难忘。我一直认为,她们是孤独的,她们代表了林风眠对女性美好的向往。她们或许是他的母亲,他的妻子,他的姐妹……无一例外,她们是那样的孤单、寂寞,却如梦境一般的美好。
孤独和寂寞是艺术创作必需的境界,它滋养了一代大师,也成就了一代艺术大师。
在中国美术馆看吴冠中先生的画,有一幅画名《逍遥游》,千丝万缕的线条铺满画面,桃红几点,柳绿几条,那些线条如裂帛,如急雨,如彩绸,又仿佛柳枝在春风中肆意飞舞。可是,却有一个洒脱、诗意的名字《逍遥游》。作这幅画的时候,吴老已经八十岁了,他的画意和情思不就是春风里的枝条,随意飞舞、潇洒、孤单、自我。用抽象的形态表现了大自然的律动和自己内心的感受,令人耳目一新。艺术从来都是我行我素,一意孤行。吴冠中一生徜徉在艺术的殿堂里,常常一个人外出写生,饱览名山大川,山中看云,舟中看霞,一走就是几个月。头戴草帽,面容憔悴,衣裳上粘满了作画时的颜料,多少天也不知道换一件干净的衣裳。不相识的人,谁会认出这样一位衣衫不洁,又黑又瘦的老人是大画家吴冠中呢?
《逍遥游》大概是他暮年作画时最好的心灵写照。在艺术的殿堂里,逍遥自在,从容舒展。如云端的白鹤,天空的白朵,无拘无束,自由驰骋。畅游在艺术的天空,孤独和寂寞就是一种最美的享受,那是一个人的华宴,一个人的孤单,一个人的心醉,一个人的驰骋。不要喝彩,也不要掌声。
只有内心宁静,淡泊如水的人,才懂得享受孤独的美和忧伤。
民国一代名媛陆小曼,大多人知道她,因为她是诗人徐志摩的遗孀,她另一个才女身份完全被世俗遮蔽了。
她冰心聪明,才情非凡,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十六岁精通法文和英文,翻译过《泰戈尔诗选》,擅长昆曲……
看她年轻时的一帧黑白照片,一个人坐在桌前读书。一头短发,穿着素色典雅的旗袍,一串珍珠项链垂在胸前,那么优雅、娴静、美丽。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水莲花不盛凉风的娇羞。一位女子低头读书的时刻,连世界都安静了下来。
她二十九岁时,徐志摩乘坐的飞机失事,诗人香消玉殒。此后,她再也没有穿过一件红色的衣裳。她生命中最绚丽灿烂的年华永远过去了,烟花一样的女子,一瞬间燃尽了韶华,连同她美好的爱情。
后来,她忍住所有的孤寂和哀愁,倾尽所有,出版了《志摩全集》《志摩诗选》。那时,徐志摩并不是什么红色诗人,愿意帮她的人不多。中年的她洗尽铅华,提起一支画笔,寄情山水间。她的山水画品格极高,寥寥数笔,远山、峭壁、流水、近处的树木,山寒水瘦,枯笔尽显,没有人间的烟火气息。连画中的人也是这样,孤寂的,寒意弥漫,如同她自己的人生,再现她那时内心的足迹,寂寥、孤独、寒冷。
此时,孤独是一种境界。
她暮年时任上海中国画院专业画师,举办过个人画展。
读她的《遗文编就答君心》,真是才女文章,文风绮丽,有静气流淌。她在文中回顾了自己一生的情感,云淡风轻,从容豁达,原来一切皆被原谅了。
一代才女的命运就像一场梦境。在“文革”来临的前夕,她病逝于上海。死得那么及时,又那么幸福。因为她没有看见那个黑白颠倒的时代。
忽然明白了大师心里的孤独,他们的内心,已是繁花落尽后,枝头一枚坚硬成熟的果实,他们不为俗世的一切所打扰。坚定、执着、孤独、一意孤行,内心却无比的强大。
有些美好,是需要一个人独自享受的,比如:孤独。
陕西李娟简介:
陕西长安人,现居汉水之畔,读书写作。文风雅洁,蕴含大美。
《读者》《格言》《文苑》等报刊签约作家;全国中考、高考语文热点作家;二十家报刊专栏作家;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协会员。
曾获得“第五届冰心散文奖”、“首届孙犁文学奖”、“中国徐霞客旅游文学奖”等几十次奖项。
散文作品多次入选《中国散文排行榜》《中国精短美文精选》《中国随笔年度佳作》等,百余篇作品入选全国中学生语文阅读教材,入选全国高考、中考语文阅读试题。著有散文集《品尝时光的味道》《光阴素描》《决不辜负春天》等多部。
标签:
文化 |
齐白石 闲章
画家的闲章
李娟
静夜,在灯下欣赏画家的闲章,一枚枚朱红的闲章落在雪白的宣纸上,是白雪落梅花,分外动人。
夏日的清晨,和儿子一起去北京的齐白石故居,看望白石老人。雨儿胡同里青石铺地,墙边的一丛丛凌霄花开得灿烂。四合院里立着白石老人的雕像,是雕塑家吴为山先生的作品。老人一身布衣,手执一根手杖,清瘦的面庞,白须飘然,目光深邃悠远,仙风道骨,画坛泰斗也。
白石老人早年做过木匠,五十七岁入北京,经过十年的“衰年变法”,自创墨叶红花风格,另辟蹊径,自成一家。他的书画金石俱佳。他却认为自己是印第一,诗第二,画第三。暮年的老人存有印章三百枚,自誉为“三百石印富翁”。
我喜欢白石老人的印章,他一改篆刻的圆笔为方笔,空间分割大起大落,单刀切石,大刀阔斧,酣畅淋漓,创造出大写意篆刻的独特风格。
静静欣赏他画中的闲章:犹有梅花是故人;梨花小院思君;麓山红叶相思;风前月下清吟,都是意蕴悠长的诗句。
他有一枚闲章“知白守黑”。白石老人的画处处讲究留白,笔墨之妙,妙在疏密有度。老子说:“知其白,守其黑”,这是人生的格局和气象。画中的知白守黑,是懂得留白与节制。其实人生也是一样,若没有留白,就没有心灵的呼吸。
读白石老人的画,画上有他的堂号“杏子坞”,似乎比“杏花坞”有意境,真喜欢。
一幅画中,透明的玻璃杯里,插着两枝兰花,一高一低,静静相互对望着,仿佛是两个人在轻声交谈。画上题诗:与语如兰。此刻,一对倾心交谈的人儿是画中的兰花,兰花是老人心里的谦谦君子吧,君子如兰。
白石老人常用的一枚闲章是“寂寞之道”。他在《余语往事》一书中言:“夫画者,本寂寞之道,其人要心境清逸,不慕官禄,方可从事于画。”反复品读,那是历经沧桑的老人一生的坚守。大师者,是为一生甘愿为艺术忍受寂寞之人。
老人画草虫时候,会题“惜其无声”,更喜欢用闲章“草间偷活” 。品味良久,“惜其无声”是对草间小生灵的赞誉和怜爱,而“草间偷活”仿佛是诉说自己百年人生的境遇,令人感伤。
看他笔下的草虫,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有小鸡、大虾、蝌蚪、蜜蜂、蝴蝶、蜻蜓、蚂蚱,甚至连蜘蛛、臭虫、屎壳郎皆可入画。寥寥几笔,愈见神采。秋夜里,听着窗外虫鸣如水,翻翻他的画,只觉月光如水,清风拂面,对万物生灵的悲悯都在他的画里。
画家老树喜欢用一枚闲章:“民国中人”,画里穿长衫的人头戴礼帽,均无眼目,更无表情。他常去春天赏花,水边吹箫,山中访友,踏雪寻梅,悠哉悠哉----
淡淡几笔,画出了闲逸散淡的文人情怀。一袭长衫的民国中人,儒雅清朗,像是自古文人心中的一个梦。浮世喧嚣,有一位闲逸洒脱的民国人活在他的画里,让读者跟着画中人的脚步,仿佛回到世外桃源,到了红尘之外。读者一颗疲惫不堪的心灵,在老树的画里才能自由地呼吸。
吴冠中先生有一枚闲章名“荼”,他曾说自己是“荼者”。荼,词典的解释是一种苦菜;“荼”同“涂”,深含有苦难、艰辛之意味。荼者,如火如荼,他一生倾情于书画艺术,毕生的精力与热情都在倾注在书画艺术里。
他说:“石鲁如果到了美国不回来,就没有了石鲁;鲁迅如果当年不从日本回来,也就没有了鲁迅;我这个苦瓜,只能结在苦藤上,只有黄土地的养料适合我生长。”是的,他将一生的爱和心血浸透在祖国的黄土地上。
读作家阎纲笔下暮年的吴冠中:一天清晨,见吴老和夫人坐在楼下草坪边的洋灰台上,打开包儿,取出精致的印章,有好几枚,磨呀磨,老俩口一起磨。有人走过去问他:“您这是做什么?”吴老说:“把我的名字磨掉。”“这么好的东西您磨它……”他说:“不画了,用不着了,谁也别想拿去乱盖。”那么珍贵的印章,为了防范赝品,吴冠中破釜沉舟。多么刚烈、率真的老人啊,不愧为画坛的“鲁迅”。他一生崇拜鲁迅先生,将鲁迅先生称为自己“精神的父亲”。
似乎看见一对白发的老人,坐在路边的台子上,低下花白的头,用力磨他的印章。磨掉大画家吴冠中的名字,那么果断、倔强、毫不怜惜。他老了,画不动了,没必要留着这些印章----
李可染一生喜爱画牛,他的闲章名“孺子牛”。在中国美术馆看他的画《秋风吹下红雨来》,一只水牛悠闲地漫步,背上驮着一个小男孩,孩子脑后背一顶草帽,乐呵呵地仰头望着满树的红叶。牧童骑牛从枫林走过,那一瞬间,秋风飒飒,红叶蹁跹,那幅画黑红相间,简洁干净,意境优美,令人心生欢喜。这个喜爱画牛的画家,一生在砚田辛勤耕耘,成为痴情不改的“孺子牛”。
黄永玉有一枚闲章,刻着:“无法无天”,品来余味悠长。随心而画,不束缚画家的灵魂,自由洒脱,率真随性。无法无天,艺术的至高境界,就是如此吧。
我有一枚闲章,“以文养心”,用文字滋养一颗洁净的心灵,是我写作的座右铭。这枚闲章是父亲送给我的玛瑙石刻成的,温润如玉,蘸了西泠印社的印泥,钤在自己的新书上,宛如一枚红月亮。可是,父亲再也看不见了。
一枚枚闲章,如同书画的眼睛。
闲章,最有趣味在一个“闲”字,清雅有底蕴。画家的闲章,原来是画外之音,画后余味,也是萦绕在画外的一缕情思。
陕西作家李娟简介:
陕西长安人,文风雅洁,蕴含大美。《读者》《格言》《文苑》等报刊签约作家;《语文报》《北京青年报》等报刊专栏作家;语文中考与高考热点作家;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作品曾获得“第五届冰心散文奖”、“首届孙犁文学奖”、“中国徐霞客旅游文学奖”等几十次奖项。散文作品见《读者》《人民日报》《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黄河文学》《创作与评论》《语文报》《海燕》等。
作品入选全国散文年选《中国散文排行榜》《中国精短美文精选》《中国随笔年度佳作》等,入选百余种中学生语文阅读教材,入选全国高考、中考语文试卷。著有散文集《品尝时光的味道》《光阴素描》《决不辜负春天》等。
标签:
文化 |
分类: 记.暗香 |
林风眠画作
那些孤独
李娟
春天里,我最喜欢看林风眠先生的画。因为他爱画小鸟,在翠绿的枝桠上,蹲着三三两两的小鸟,伸着黑黑的脑袋,椭圆的树叶和鸟儿椭圆的身体相互融合,仿佛听见春风中几声清脆的鸟鸣。另一幅画,一只小鸟站在枝头上,歪着头,一只眼睛似睡非睡,沐浴春风,在林间的风中睡着了。有时,又觉得那只小鸟是寂寞的,孤独的,一个人站在碧绿的枝头,听风,嗅着淡淡的花香入梦。它常常独自在春天的林间沉思、冥想,回忆从前。
微风沉醉的夜里,读林风眠先生的书。原来,他的故乡在广东梅县,幼年时,见族人们将出逃的母亲逮回来毒打,他躲在门后大哭,小小的他奋不顾身扑向母亲,用单薄的身躯保护着受欺侮的母亲……直到他白发苍苍的暮年,再也没有回过故乡。因为,故乡有他抹不去的疼痛和悲伤。尽管,故乡的俊山秀林,花鸟鱼虫一次次出现在他的梦里,永远保留在他的画里。
他的一生竟都是孤单的,没有享受过多少家庭的温暖。成年后,他在法国学画,认识了第一任妻子,而后第一任妻子病逝,他娶了另一位法国女子,生有一个女儿。他一个人常年住在国内,妻子和女儿留在国外,多年也见不着面。他一个人煮饭烧菜,维持最简朴的生活。一个人在家里整天作画,一天连画几十张、一百张,都不甚满意,于是,皆撕毁了,再画。
画家黄永玉在文中写道:“一次去拜访他,当时正是“文革”刚结束,林先生平反出狱不久。推开门,见七八十岁的林先生抱着一个七八十斤的煤炉进屋。那时,他一个人生活已经很久了,一位伟大的艺术家照顾着另一位伟大的艺术家。”读到此处,令人无限感伤。
看他画中的仕女,穿白衣的女子坐在堂前,神情从容、安详静穆,无比圣洁。身边的瓷瓶里插着白色的花或是几枝寒梅,她们或是抚琴,或是凝神,端然、静美、素净之极,彻底绝了人间的烟火气。她们泊在画家的心里,一辈子,终难忘。我一直认为,她们是孤独的,她们代表了林风眠对女性美好的向往。她们或许是他的母亲,他的妻子,他的姐妹……无一例外,她们是那样的孤单、寂寞,却如梦境一般的美好。
孤独和寂寞是艺术创作必需的境界,它滋养了一代大师,也成就了一代艺术大师。
在中国美术馆看吴冠中先生的画,有一幅画名《逍遥游》,千丝万缕的线条铺满画面,桃红几点,柳绿几条,那些线条如裂帛,如急雨,如彩绸,又仿佛柳枝在春风中肆意飞舞。可是,却有一个洒脱、诗意的名字《逍遥游》。作这幅画的时候,吴老已经八十岁了,他的画意和情思不就是春风里的枝条,随意飞舞、潇洒、孤单、自我。用抽象的形态表现了大自然的律动和自己内心的感受,令人耳目一新。艺术从来都是我行我素,一意孤行。吴冠中一生徜徉在艺术的殿堂里,常常一个人外出写生,饱览名山大川,山中看云,舟中看霞,一走就是几个月。头戴草帽,面容憔悴,衣裳上粘满了作画时的颜料,多少天也不知道换一件干净的衣裳。不相识的人,谁会认出这样一位衣衫不洁,又黑又瘦的老人是大画家吴冠中呢?
《逍遥游》大概是他暮年作画时最好的心灵写照。在艺术的殿堂里,逍遥自在,从容舒展。如云端的白鹤,天空的白朵,无拘无束,自由驰骋。畅游在艺术的天空,孤独和寂寞就是一种最美的享受,那是一个人的华宴,一个人的孤单,一个人的心醉,一个人的驰骋。不要喝彩,也不要掌声。
只有内心宁静,淡泊如水的人,才懂得享受孤独的美和忧伤。
民国一代名媛陆小曼,大多人知道她,因为她是诗人徐志摩的遗孀,她另一个才女身份完全被世俗遮蔽了。
她冰心聪明,才情非凡,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十六岁精通法文和英文,翻译过《泰戈尔诗选》,擅长昆曲……
看她年轻时的一帧黑白照片,一个人坐在桌前读书。一头短发,穿着素色典雅的旗袍,一串珍珠项链垂在胸前,那么优雅、娴静、美丽。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水莲花不盛凉风的娇羞。一位女子低头读书的时刻,连世界都安静了下来。
她二十九岁时,徐志摩乘坐的飞机失事,诗人香消玉殒。此后,她再也没有穿过一件红色的衣裳。她生命中最绚丽灿烂的年华永远过去了,烟花一样的女子,一瞬间燃尽了韶华,连同她美好的爱情。
后来,她忍住所有的孤寂和哀愁,倾尽所有,出版了《志摩全集》《志摩诗选》。那时,徐志摩并不是什么红色诗人,愿意帮她的人不多。中年的她洗尽铅华,提起一支画笔,寄情山水间。她的山水画品格极高,寥寥数笔,远山、峭壁、流水、近处的树木,山寒水瘦,枯笔尽显,没有人间的烟火气息。连画中的人也是这样,孤寂的,寒意弥漫,如同她自己的人生,再现她那时内心的足迹,寂寥、孤独、寒冷。
此时,孤独是一种境界。
她暮年时任上海中国画院专业画师,举办过个人画展。
读她的《遗文编就答君心》,真是才女文章,文风绮丽,有静气流淌。她在文中回顾了自己一生的情感,云淡风轻,从容豁达,原来一切皆被原谅了。
一代才女的命运就像一场梦境。在“文革”来临的前夕,她病逝于上海。死得那么及时,又那么幸福。因为她没有看见那个黑白颠倒的时代。
忽然明白了大师心里的孤独,他们的内心,已是繁花落尽后,枝头一枚坚硬成熟的果实,他们不为俗世的一切所打扰。坚定、执着、孤独、一意孤行,内心却无比的强大。
有些美好,是需要一个人独自享受的,比如:孤独。
本文《创作与评论》2013年10月上
陕西李娟简介:
陕西长安人,现居汉水之畔,读书写作。文风雅洁,蕴含大美。
《读者》《格言》《文苑》等报刊签约作家;全国中考、高考语文热点作家;二十家报刊专栏作家;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协会员。
曾获得“第五届冰心散文奖”、“首届孙犁文学奖”、“中国徐霞客旅游文学奖”等几十次奖项。
散文作品多次入选《中国散文排行榜》《中国精短美文精选》《中国随笔年度佳作》等,百余篇作品入选全国中学生语文阅读教材,入选全国高考、中考语文阅读试题。著有散文集《品尝时光的味道》《光阴素描》《决不辜负春天》等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