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记者周红英采访《不辜负春天》---作家李娟的诗意人生;《西北电业职工》2015第2期

(2015-03-23 08:51:22)
标签:

情感

分类: 记.暗香

记者周红英采访《不辜负春天》---作家李娟的诗意人生;《西北电业职工》2015第2期


春天,在汉水之畔     

        
 

 

不辜负春天

——作家李娟的诗意人生

 

周红英

 

衣着素洁淡雅,言语温文尔雅,李娟本人像她的文字一样,如淡淡茉莉,不张扬,但沁人心脾;似涓涓溪流,不喧闹,洁净温情。多年坚持文学创作,李娟成为《读者》和《格言》等杂志的签约作家,成为《北京青年报》《语文报》《青春美文》等报刊的专栏作家,大量散文作品收录《中国散文排行榜》《中国随笔年度佳作》以及各种中学生阅读选本;出版散文集《品尝时光的味道》、《光阴素描》;获得“第五届冰心散文奖”和首届“孙犁文学奖”。她的散文一次次入选中学生高考、中考语文试卷,她成为高考、中考热点作家-----文学给李娟带来了许多荣誉和奖项,但最为重要的收获是,文字让她成为现在的自己。

诚如李娟在接受采访时所说:“慢慢地阅读,静静地写作。每天写一些,日子就不同了,每年写一些,人生就不同了。文字有着穿透光阴,超乎寻常的力量。它引领我,躲避俗世一切的浮躁和喧嚣,寻找到灵魂的安宁,令我在文字的芬芳里自由呼吸。而我的世界,因为写作和阅读变得如此丰盈和美好。”

 

让文字穿透光阴

 

小时候的李娟酷爱读书,也最喜欢上语文课,因为,她的作文时常得到老师的表扬。一次,李娟写好了作文给父亲阅读,父亲说:“孩子,你才思敏捷,有写作的天赋,要多读书,多练笔。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看不见的力量,要学会发掘它,珍视它。”父亲赞赏的目光像一缕阳光,照亮了李娟青涩的少年时光,让她心灵中文学的种子生根发芽。

对李娟来说,写作不是为了出名,只是因为热爱,这样的写作更加纯粹、美好。她认为,真正的写作其实是谋心,而不是谋生。一个写作者不为迎合任何人的口味,不为功利的写作,才是心灵泉水的自然流淌,是灵魂的自由呼吸。一个人写作的高度来自广阔的视野与精神的自省。只有忠实自己内心的写作,才有意义。把心放在纯粹、纯净的文字大海里,让心自由游,呼吸着汉江边清新的空气,过着山岚袭人,书香弥漫的悠闲日子,这就是在禅意中优雅生活的李娟。

她是一个将文字养在心里的人,始终信奉内心干净的人,文字自然干净。在她的散文《山水文章》中她写到:“写文章不能端架子,就像唱戏的艺人不能端架子一样。称得上名角的艺人锣鼓一响,笙笛一吹,他就投入角色中,忘却了自己,成为戏中的他。写散文也是一样,不能端架子,端架子就显得匠气十足。放下架子,放下文字之外的东西,才显出文字的万千气象,如行云流水,自在悠然,有静气流淌。如云端上的云朵,如空中的紫燕,低回徘徊,有了灵性和飞翔感。”

朴素而真诚地写出自己的生活,写得好像是从远方寄给亲人的书信一样。李娟把这个境界看成散文创作最初和最高的要求。2006年她在新浪上开了博客,但李娟知道,网络写作缺少对文字的尊重,而多了随意和率性。所以她不把博客当成“网络日记”,以一贯之地认真敲出每一个字。因而有人留言:“你写给亲人、朋友的诗意盎然的话语,让我随着那样的故事慢慢进入到人性最安静和温暖的一角。”李娟的写作似乎一直在探索着一条回归自己,让心灵安然的小径。而近几年,她的文字渐渐在做减法,删繁就简三秋树,把枝头的繁华慢慢卸下,简洁不芜,沉静从容,留下清瘦的枝桠伸向天空,不再绚丽缤纷。如一幅水墨丹青,山寒水瘦,有了秋水长天的开阔和静气。

李娟说:“光阴的河流中,总有一些东西会留下来,真正经得起岁月打磨的书,一定是能让人内心纯洁安然,给心灵以光亮和温暖的书。在喧嚣的尘世里,我学做一个有静气的人。渐渐放下年少时的虚荣和浮躁,不抱怨,不纠结,优雅从容,气定神闲,与生活、写作相濡以沫,握手言欢。”

 

与大师比邻而居

 

李娟的文化随笔中常见些名人大家的身影,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大家的风采,口气熟稔的仿佛是自己身边的亲朋,对于我们来说“并不熟悉的陌生人”,她是如何准确把握并描写出这些大家的性格特征的呢?李娟说:她敬仰的大家如沈从文、孙犁、张爱玲、王世襄、齐白石、丰子恺、徐悲鸿、吴冠中、米勒、东山魁夷……大家的背影,乃是一个民族的正面。做一个与大家为邻的人,是一生最幸福的事。与大家为邻,就能养成良好的阅读品味和习惯。一个人的阅读品味的高低,也决定了他思想与视野的高低。

李娟说,她的书房有他们的作品,随笔,传记。时常和他们倾心交谈,他们的作品、文品、人格的魅力会影响我的一生。我的随笔中时常会写到他们,也希望大家的风骨与品格会感染更多的读者。邂逅一本好书,如同邂逅一位知己,邂逅一个善美之人。有时心生敬意,有时怦然心动。仿佛你心底埋藏多年的话,作者替你说了出来,你们于时光深处倾心相遇的一瞬间,情投意合,心旷神怡。

“在上海,我只想念一个人。来上海,只为了寻找她,呼吸她的空气,触摸她的文字的气息。红尘暮霭的大上海,云影天光都自她窗前流过,世间无限风华都自她窗前流过,她笔下上海人的魅力、优雅、悲欢都在她的文字里。似水流年里,总有些什么会留下来,她的作品,她的上海,她的房子,她的爱恨,她深埋在文字里生命的悲凉……”这是李娟的散文《张爱玲的窗外》中的一段文字。李娟与大家为邻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执著。

在她的随笔《春天,去看一个人》中写到:“清晨的凤凰古城沉静如梦。白雾横江,山水苍茫。蒙蒙烟雨落在身上,分不清是细雨还是晨雾。踏着湿漉漉的青石板路,走进小巷,去看望沈从文先生。”李娟每一次的旅行游走,都会去寻找大师的气息,追逐大师的脚步。张爱玲的上海、沈从文的凤凰、茅盾的乌镇、鲁迅的绍兴……

霜严雪寒的季节,她在中国美术馆看“搜尽奇峰”二十世纪中国山水画展,徘徊在吴昌硕、齐白石、林风眠、吴冠中等大师的画前,她说,唯有对尘世怀着深深眷恋的人,才能如此细腻传神的表现俗世之美,自然之美。似水流年里,他们远去了,但是,每一幅作品里依然有一颗跳动的灵魂。

沈从文先生是对她的写作影响最深的人。沈从文先生一生历经坎坷,可是,他总是用一双孩童般纯洁的眼睛看着,以一颗纯净的心感受着,爱着世间值得爱的一切。他的心是沱江的清流,照山是山,照水是水,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他说:“我学会思索,认识美,理解人生,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李娟少年时读到这句话,仿佛是沈从文先生为她而写。她的写作正是从清澈的汉江畔开始的,这一江碧水,给予她的文字水一般的气息,水一般的灵气,这里是李娟的福地,她的文字如一条溪流,从这里流向江河、大海。

沉浸在大师的书画随笔和人生里,李娟读得那么认真那么虔诚,读的那么投入那么痴情。他们与她,是老师,是知己,更是精神世界的亲人,仿佛在同至亲的灵魂相互交谈,她写他们的文章,信手拈来,文风流利,浑然天成。阅读李娟的散文集,你是在同李娟对话,也是在和齐白石、季羡林、东山魁夷、让.弗朗索瓦.米勒等多位大师们对话,同他们一起看山、看水、看人生、看世界,感知生命的美好。

 

用诗意拥抱生活

 

读书,写字,品茗,赏花,李娟的生活有着诗意的远方,油盐,酱醋,洗衣,做饭,李娟的生活也一样有着现实的琐碎。时常见她在市场买一袋子各色蔬菜,开开心心地准备回家做饭。她常说,每个人要扮演好不同的角色,能拿得起也要放得下。她不仅要做好本职工作,完成繁忙的写作任务,也要努力做一个好女儿,好妻子,好母亲。这时,就会想起她的散文《人间烟火》:“菜市场里,见穿花裙的女孩买了一把西芹,抱在怀里,像是抱着一束美丽的花。这把西芹可以入菜,也可以插在瓶中当花儿一样养着。花样年华里,不论是芹菜,鲜花,爱情,磨难,喜悦都可以抱成一束鲜花。一位满头华发的老妈妈手里也提着一捆芹菜,却像是拿着一把扫帚。白发苍苍的岁月,还有什么放不下的,穿越世间风霜雨雪,所有一切,芹菜,鲜花,苦难,悲伤都会泰然处之。这就是人生。”是啊,这就是你我的人生,从容豁达,安然美好。

作家蒋勋曾说过,如果我们不懂得在生活中感觉无所不在的美,三天两头跑剧院、音乐厅、画廊,也只是鄙俗的附庸风雅吧!李娟觉得,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也要怀着一颗对万物敏感的心,学会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诗意。留心观察、感受生活一切细小的美好和感动。她说,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少善意和温情,晴空和云朵,只是,我们焦灼的心和飘忽的眼神不曾留意,让仓促的步履和心灵都慢下来,不要走得过于匆忙,忘记了我们为什么出发?与生活中的美好和真爱失之交臂。

“暮春时节,院中的栀子花开了,白色花朵立在翠绿的枝头,如白衫绿裙的少女站在清清溪水边,说不出的素洁和美好。摘几朵插在透亮的瓶中,连梦里也是栀子花幽幽的清香。”

“冷冷清秋,我时常在江边漫步。黄昏的江畔,斜阳流水,树从中的蝉鸣声有了几分远意。江边立着柳树、银杏树、红叶杏,还有几株香樟树。香樟树的叶子渐渐转红了,霜叶胜红花,分外美。一片片红叶飘落,那是秋天写给大地的书简。无风而气清,秋满心间。”在她居住的汉江之畔,一束花开、一丝细雨、流水、飞鸟、草木……都跃入她的眼帘,落入她的心间,被她以诗意的笔触写进散文中。

“昨日,还记得年轻的父亲穿一件白衬衣,用自行车驮着幼年的我和妹妹出去游玩,自行车骑得飞快,路旁的白杨树哗啦啦地唱着歌,我们银铃般的笑声洒了一路。一转眼,父亲老了,今日打电话给我,问我上班忙不忙,不忙的话,去帮他买几盒降压药。苍老的声音,小心翼翼的口吻。一瞬间,时光流转,我已成年,他却成了童年的我,要我为他遮风挡雨。在光阴面前,我深深低下头去,眼看着父母一日日衰老,白发如霜,老病缠身,我却无能为力。”“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春天又来了,世间万物都以自己的方式起死回生,精灵般在春光明媚的季节漫天飞舞,而我温柔如水的姐姐永不能重回。可是回首那些生命的春天,我孤独的年少时光因为有你相伴而变得光彩四溢,刻骨铭心。”至爱亲情、诚挚友情、淳厚乡情,李娟生命中的甜蜜欢乐,忧伤痛楚让人的心灵无比柔软。

每一天,都是上苍的恩赐。李娟以一颗宁静包容的心,细腻地感受自己身处的世界,她仿佛读懂了天地万物间丝丝缕缕的联系。行过的路,遇见的人,看过的风景,读过的作品,赏过的画作,品过的人生,浑然天成地融为一体。李娟像是一位禅师,并不讲大道理,却带着你去观察、去感受、去品味,跟着她一起,一颗心慢慢沉静,一双眼渐渐清澈透亮……

近水楼台,受到她影响最大的,是她的儿子祝辰阳。有一个作家母亲是幸福的,从孩子出生开始,李娟写了很多关于孩子的文字,母性的光辉显现无余。在《读最美的文字,做最真的人》中,她写到:我的森儿,五岁开始了人生的阅读。有时,我在家里读书,他也搬着小凳坐在我身边,捧着一本书,读得津津有味。温暖的阳光洒在他身上,他穿一件红色小上衣,蓝色的牛仔背带裤,一双小手捧着书,白胖的手指认真地指着一本唐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语声清脆,大珠小珠落玉盘。又似雨打荷叶,泉水叮咚,宛如天籁。原来世间最美好的声音是小童朗朗的读书声。

李娟和儿子共同读书、共同旅游、共同写作、共同成长。如今刚步入高中的祝辰阳已在全国报刊发表习作几十篇,在学校里也成为小有名气的小作家。2014年10月,她和儿子一起获得辽宁省举办的“书香青春”征文比赛奖。李娟的散文《读书,是一阵春雨唤醒一朵花》获得一等奖,祝辰阳习作《未说出的感谢》获得三等奖。

李娟说,这是阅读的馈赠,也是光阴送给我们母子最美的礼物。生活给予我的都是金黄的麦穗。似水流年里,所有的过往,疼痛、忧伤、善美、温暖和爱,都是沉甸甸的麦穗,我以一支笔,俯身拾起它们。因为,我决不忽视春天,也决不辜负春天。

 

          记者周红英采访《不辜负春天》---作家李娟的诗意人生;《西北电业职工》2015第2期

                                                       美丽的资深记者-----周红英 

 

小记:

 

感谢资深记者,美女周红英妹妹,为我写下这篇4500字的评论,洋洋洒洒,皆是心血凝结。感谢《西北电业职工》杂志的责编李顺午老师对我的关注,因为你们的关心,都是我前行的动力,读书,写作于我是一种心灵的修行。

 不圆滑世故,不随波逐流,不慕虚名,保持一颗沉静的心,才能听见自己心灵的呼吸。写作从来都是心灵的呼吸。

 

                                                                                                             李娟

                                                                                                           2015年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