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82岁丰一吟谈父亲丰子恺:他总是希望世界更美好

(2011-07-25 15:56:21)
标签:

转载

 名家之子人物专访

 

  丰子恺是漫画大师,散淡的墨迹、简简单单的勾勒,朴素散淡,却又传神。更是有无限的童趣,越贴近大地,越能感受生命最初的美好;丰子恺也是散文家,他的《缘缘堂随笔》曾被列为20世纪30年代“铮铮有声”的散文名著。
    作为弘一大师李叔同的学生,同时兼具佛教居士身份的丰子恺被誉为文艺大师、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之一。近日,《丰子恺儿童文学全集》出版,本报记者专访了丰子恺的幼女丰一吟,再现大师的传奇人生。


  人物春秋
  丰子恺(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曾用名丰润、丰仁、婴行,号子恺,字仁。浙江省石门镇(今属桐乡市)人。我国现代漫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和翻译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他的文章风格雍容恬静,漫画多以儿童作为题材,幽默风趣,反映社会现象。
    丰一吟,生于1929年5月6日。丰子恺幼女。1948年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今中国美术学院)毕业。曾从事中小学教师、翻译等工作。于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直至退休。退休后从事丰子恺研究至今。


  谈及丰子恺,这么几个人与他关系密切。弘一大师李叔同曾是丰子恺的音乐老师。丰子恺曾撰文写道,李叔同的最大特色就是认真。认真二字也因此贯穿丰子恺的人生。也因为弘一大师有了一所举世闻名的房子:“缘缘堂。”
    被誉为“现代三圣”之一的马一浮与丰子恺是“生而知之”的莫逆之交。
    朱自清说:“我们都爱你的漫画有诗意。”
    丰子恺的一生只爱孩童们纯真的世界,他能画、能写、能译,在他的笔下是无尽的爱和率直,在他的世界里只有孩子般洁净的情感。


描摹丰子恺


    做孩子朋友7位子女曾是笔下人物原型


    “我的孩子们!我憧憬于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我想委曲地说出来,使你们自己晓得。可惜到你们懂得我的话的意思的时候,你们将不复是可以使我憧憬的人了。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
    对于丰子恺本人来说,无论他取得了多么璀璨的成绩,在他的心中永远向往的是孩童纯真的世界,就犹如他写给孩子们的这些话。丰子恺曾经在书的自序中这样写道:我同一般青年父亲一样,疼爱我的孩子。我真心地爱他们:他们笑了,我觉得比我自己笑更快活;他们哭了,我觉得比我自己哭更悲伤;他们吃东西,我觉得比我自己吃更美味;他们跌一跤,我觉得比我自己跌一跤更痛……我常常抱孩子,喂孩子吃食,替孩子包尿布,唱小曲逗孩子睡觉,描图画引孩子笑乐;有时和孩子们一起用积木搭汽车,或者坐在小凳上“乘火车”。我非常亲近他们,常常和他们共同生活。这“亲近”也是这些画材所由来。由于“热爱”和“亲近”,我深深地体会了孩子们的心理,发现了一个和成人世界完全不同的儿童世界。
    因此丰子恺的很多漫画来源于儿女的嬉戏,作为7个孩子的父亲,他的孩子们都曾经是他笔下的人物原型,他特别受人欢迎的漫画《瞻瞻的车》画的就是他的长子,《阿宝赤膊》描的是他的长女。
    如今,丰子恺的七位儿女,只有幼女丰一吟还在世,提起父亲,82岁的丰一吟会用“只爱孩子的童真”来形容自己的父亲。在丰一吟的记忆中,父亲的形象似乎和什么画家、散文家、教育家没有太大的关系,在他们的印象里,丰子恺先生更多的是一位善知儿童心思的大朋友。


    不喜欢成人世界“孩子长大就不可爱了”


    丰一吟四岁的时候搬进缘缘堂和爸爸一起生活,据说有一次下雨,丰一吟问家里的保姆雨是从哪里落下来的,保姆说是“天上菩萨”落下来的。丰一吟又问保姆是否从菩萨面盆里倒出来的,保姆说“对的”,还夸她聪明。可是当她问她面盆在哪里时,保姆却以为丰一吟要用面盆玩水而责备她。看到大人误解了自己的意思,丰一吟大哭起来,在楼下书房的丰子恺却从女儿和保姆的对话中理解女儿的意思,他还专门为此写了篇文章《标题音乐》记这件事情。
    因为喜爱孩童的天真、单纯,丰子恺宁愿沉浸在孩子们的世界里不出来,他常常说:“孩子长大就不可爱了。”因为他最不喜欢成人世界里的虚伪和贪婪,因此他也会给孩子们提供最好的条件,让孩子们在童真的时候尽情享受他们的世界。丰子恺先生在亲自设计建设缘缘堂之时,也是处处为孩子着想。据说在缘缘堂旁平屋边上的空地上有滑梯、跷跷板、沙坑、跳高用的架子。平屋的院内有竹子、有大树。在那时没有绿地的小镇上,私人住宅里置备这些设施,是绝无仅有的。所以亲友们的孩子都来玩,把它当作公园。
    正是因为有这样浓烈的对孩童世界的童真的喜爱,就算今天再看丰子恺先生的儿童漫画,画中弥漫出来的那种童真的快乐仍能打动读者。


坚守真诚 住正直的房子,才能涵养正直天性


    丰子恺出生时是同辈中唯一的男孩子,虽然自小他就被包围在脉脉的温情中,但是他更坚持真实的东西。丰子恺经常教育子女要真诚。据丰一吟回忆,祖母去世后,按当时习惯,在开吊、出丧期间,作为唯一一个“孝子”的丰子恺必须穿麻衣,还要在麻冠前面挂两个棉花球,表示悲伤得要塞住双眼,什么都不想看了;两侧挂两个棉花球,表示悲伤得要塞住双耳,什么都不想听了。实际上这都是形式主义,哪有人真的塞起来的!这种丧服引起了丰子恺的反感,他坚决不穿。族中的长辈表示一定要穿,才算孝顺。丰子恺为了彻底反抗,把别人为他准备好的麻冠麻衣裁成了数片。族中人拗不过他,只得让他和大家一样,只穿一件白衣服了事。
    而在建造缘缘堂时,丰子恺自己设计风格。建造过程中工人为了占尽地皮,东面多了一块三角地,使东边的房间北窄南宽。看到这样的房子丰子恺当即要求拆了重建,因为他认为只有住正直的房子,才能涵养孩子们正直的天性。


    “艺术”逃难抗战爆发,为保护家人扔掉画稿


    正因为如此,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后,精通日文的丰子恺,带着一家老小四处逃亡,就算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也“宁为流浪者,不当亡国奴!”他带着家人四处逃难,一直到抗战结束才回到家乡。这次逃难让丰子恺和家人吃尽了苦头,但是他们却得到了心灵的平静,在路上为了保护家人的安全,他忍痛扔掉了自己心爱的画稿。
    有天半夜里,丰子恺忽然想到身上带的《漫画日本侵华史》的画稿,这是在缘缘堂的时候就打算画的,没有画完,稿子一直带在身上。“爸爸觉得,如果被日本人发现,他死还不要紧,还会连累家人和亲友,就忍痛把画稿扔到了水里。”后来丰子恺对女儿说:“我平生还是第一次把自己的画稿扔掉。”当时,几个孩子还在梦乡,几十年后,丰一吟这样回忆:“我想,爸爸在扔画稿的时候,是非常心痛的。后来有几次他想把扔掉的画稿画完,但是都没有成功。”
    而这次逃亡也被丰子恺的好友张其昀戏称为艺术的逃难。据悉,这次逃难经杭州、长沙、武汉、桂林、宜山、贵阳、重庆等地,一路跋山涉水,备尝艰辛,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后来到达河池时,一位旅店老板知道眼前逃难之人是丰子恺,急忙为七十岁的父亲求对联做寿,而当丰子恺写的对联在门口晒时,有人路过看到丰子恺的字,把自己准备给家眷逃难用的车开来,要提供给丰子恺,条件就是丰子恺为他画一幅画。于是因为丰子恺的名气,在逃难的路上获得了一些便利。
    逃亡的生活让丰子恺颇有感慨,他说:“人真是可怜的动物!极细微的一个缘字,例如晒对联,可以左右你的命运,操纵你的生死。而这些缘都是天造地设,全非人力所能把握的。寒山子的诗云‘碌碌群汉子,万事由天公’。所以我说,我的逃难,与其说是艺术的,不如说是宗教的。我的一切生活,都可以说是宗教的。”
    抗战结束后,丰子恺和家人准备回老家,在途中突然听闻恩师夏丏尊先生病逝,悲痛之余,丰子恺写了《悼丏师》怀念夏先生。“后来爸爸谈起夏先生说这八年来他处在水深火热的上海,不知道添了多少忧愁。唉,听说有一个时期,他们家里一天只吃两顿饭……过这样的日子,怎能不促使夏先生早逝!……这一笔账,也要记在日本侵略者头上!”丰一吟回忆说,在抗战中,丰子恺先生一手建造的缘缘堂也化为焦土,他一直耿耿于怀,要日本人还他的缘缘堂。丰子恺先生去世后,在丰一吟和当地政府的努力下,缘缘堂才得以重建,并向怀念丰子恺的人们开放。


对话丰一吟


偏好翻译,子女无一人绘画


    华商报:丰子恺先生一生最爱孩子,他的很多画作笔下的人物都是自己的孩子,画您的多吗?那些画作是在什么情况下画出来的?
    丰一吟:爸爸确实是很爱孩子,因为他觉得孩子纯真,孩子身上有真善美的东西,而成人的世界虚伪的东西、丑恶的东西太多了,所以他喜欢孩子,喜欢童真的世界,其实也是他对真善美的追求。
    爸爸和孩子们的相处就是他画画素材的来源,爸爸经常会看到哪个孩子有个有趣的举动,就马上画下来,因为我比较小,所以小时候主要和妈妈待在一起,爸爸画我少一些,大概一两幅吧,爸爸主要画的姐姐、哥哥们多一些,像他画的阿宝系列就是画的我姐姐。
    华商报:丰子恺先生是著名的漫画家,有7个孩子,为什么没有一个孩子学习绘画?您现在被称为丰子恺先生唯一的衣钵继承人,您是什么时候开始画画的?
    丰一吟:爸爸从来不强求我们做什么,他最大的希望就是子女们快乐就好。所以我们兄弟姐妹7人,没有一个人学习绘画,倒是在翻译方面有些爸爸的风采。我小时候也不喜欢画画,其实现在也不喜欢画画。我开始画画是父亲去世后,父亲的一位好友广洽法师给我说,父亲现在不在了,想要一幅父亲的画也就不可能了,广恰法师和父亲是老友,父亲去世后重建缘缘堂,广恰法师也是多方奔走筹款,所以我就临摹了一幅父亲的画,送给广恰法师,他很喜欢,后来就不断有人请我临摹父亲的画给他们,于是我就开始画画了。但是我只是临摹父亲的画,不是创新。
    华商报:你现在除了临摹丰子恺先生的画,还做什么?
    丰一吟:我其实更喜欢父亲的书法,我现在最大的精力在研究丰子恺,我有2万多张卡片和6本剪报集,都是有关父亲的资料,我希望让父亲的东西发扬光大。


如果在世,画作会关注食品安全


    华商报:李叔同先生是丰子恺先生的老师,他们的师生情让很多人称叹,李叔同先生对丰子恺先生有哪些影响?
    丰一吟:李叔同先生是父亲特别敬重的恩师,他对父亲最大的影响就是要做一个“真”人,做什么事情都要认真。就像李叔同先生做花花公子的时候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花花公子,当老师时就是一个尽职尽责的老师,出家之后又是一位高僧。所以父亲一辈子做什么事情都是真心实意,不投机取巧,勤勤恳恳地做人。
    华商报:丰子恺先生在春晖任教时,他的“小杨柳屋”经常接待朱自清、朱光潜等文学界的大家,朱自清先生后来还专门写文章记叙这段时光,丰子恺当时和朱自清等大家相聚都会做些什么?
    丰一吟:他们那个时候,有闲暇时间,就在夏丏尊先生的带领下,一起在“小杨柳屋”喝酒,他们几个人都喜欢喝酒,很谈得来。
    华商报:丰子恺先生最著名的就是儿童漫画和讽刺漫画,就他个人来说,他更喜欢画哪个?
    丰一吟:父亲喜欢画儿童漫画,是因为他喜欢孩子,喜欢真善美的东西。画讽刺漫画那也是因为他遇到了不好的现象,希望通过自己的画笔给大家看,如果说要有所倾向的话,他还是喜欢儿童漫画,符合他的性情。
    华商报:丰子恺先生被称为生活上的居士,艺术上的斗士,他曾经画过一幅在日军轰炸下,一位母亲抱着无头的婴孩奔逃的画,因为有学生哄笑画没有头,他当即大怒。如果面对如今社会中的一些不好的现象,比如食品安全问题、环境问题,您认为他会画吗?
    丰一吟:父亲就是这样的人,他斥责学生是因为学生看不到百姓的苦难,让他很生气。如果他现在还在世,食品安全问题、环境问题他应该会画,他应该希望通过自己的笔让大家关注这些问题,因为他总是希望这个世界更美好。 本报记者 赵媛


父亲的女儿
    虽然已经82岁高龄,但丰一吟的思维像年轻人一样清晰有条理,当记者打电话预约采访的时间时,她笑声爽朗,很快就将采访的时间安排妥当。
    因为要事先传一份采访提纲给丰一吟看,丰一吟很熟练地说出了自己的电子邮箱,对这位82岁的老人来说,用电脑似乎并不是什么难事。丰子恺一生最爱小孩,作为丰子恺的幼女,虽然童年时期和父亲相处的时间相对要少些,但是谈起父亲,很多幼年的事情她仍然记得清清楚楚。
    电话采访结束后,又需要一些资料和照片,短信发过去之后已经是凌晨一点多,不知道会不会打搅老人家的休息。第二天早上7点多就收到了丰一吟的短信:昨晚忘了关机,一点半就收到你的短信,现在我头也没梳脸也没洗,就已坐在电脑旁,已发出资料。
    发现还需要补充一些资料,于是记者再次给丰一吟老人发短信,丰一吟回复说:早上起来要写书法,吃完早饭后再传资料。结果几分钟后,打开邮箱,资料已经传了过来,丰一吟先生还附留言说:算了,不吃早饭先传吧。进入八十三岁后,特别健忘,还是传了再吃饭吧。
    看到这条留言,突然想起丰一吟讲父亲丰子恺特别谦逊,不管是谁要画,他都会认认真真地画好,包得整整齐齐的送去。哪怕远方的不认识的人,丰子恺先生也绝对不会拖拖拉拉,都会及时画好,寄过去。
    也许,丰子恺先生的绘画技巧丰一吟没有完整地学到,但是老先生的风骨却完全地展示在了女儿身上,这就是父亲的女儿。赵媛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