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16两到电子磅

(2008-10-25 22:09:07)
标签:

黄海晨刊

牛城晚报

每日新报

分类: 散文随笔

从16两到电子磅

●李付春
  ●生活浪花

 

  半斤和八两之间是什么关系?我说他们曾经是相等的,恐怕30岁以后的人很少知道。他们奇怪啊!半斤不是五两吗?怎么会是八两呢?倒也听老人们这样说过两个程度一样的人是:你俩啊,一个半斤,一个八两,谁也比对方强不了多少。这就是说,人们很早以前使用的是1斤等于16两的秤。这也许是我印象中最早的“度量衡”的“衡器”了,后来读书多了,才知道这个16两秤的起源。

 

  那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丞相李斯很顺利地制定了钱币、长度等方面的标准,但在重量方面没了主意,于是向秦始皇请示。秦始皇写下了四个字的批示:“天下公平”,算是给出了制定的标准,但并没有确切的数目。李斯为了避免以后遭到罪责,决定把“天下公平”这四个字的笔画数作为标准,于是定出了一斤等于十六两,半斤自然就是八两。谁知这一标准在此后两千多年一直被沿用,到八十年代初期,我们国家的部分偏远农村有的还在使用这种“衡器”,我们家西屋窗台上就挂着一杆这样的16两秤。

 

  那秤确切地说,并不是母亲的陪嫁,说这话源于爷爷和母亲的一句斗气的话。在我童年时,因为赶集买菜,邻居之间借米还面等都由这杆秤来称,可是有一次父亲赶集回来,买回一捆芹菜。爷爷问:“怎么买的?”父亲答:“一角钱五斤”。

 

  爷爷用16两秤一称,才4斤9两,马上就不高兴地说:“亏了!”我想,这不是很正常的事吗?差个一两半两的,无非就是秤头高低的事儿,根本犯不着爷爷跟父亲生气。还是母亲过来打圆场,给父亲解了围:“都是水菜,又是夏天,大远道(那时要步行十几华里以外才有集市)买回家,不折耗秤才怪呢!

 

  接下来,爷爷就对我说:“小子,读三年级了吧,给我们大家算一算,这芹菜你爹买的时候是一角钱五斤,花了正好一角钱,现在一称才4斤9两,合多少钱一斤?”

 

  我脱口而出,还是一角钱,因为一两不会是一分钱。爷爷认真了,“不是少一两,而是少接近半斤呢,8两就是半斤!”

 

  我说:“那我算不了!”

 

  爷爷有些生气:“算不了别吃饭!”

 

  过了一会,我告诉爷爷:“应该是9分钱!”

 

  我随即问,“哪来的这破秤?书本上也没有这秤的换算。”

 

  爷爷说:“你妈妈陪嫁过来的!”很显然爷爷有讽刺的意味儿。

 

  妈妈在旁边听出来了,还了爷爷一句:“这破秤你家也没有!”

 

  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我趴在被窝头上,妈妈问我:“你是怎么算出来的9分钱?

 

  我说:“瞎蒙的!我哪算得了?又这么麻烦!反正差几厘钱也不能把一分钱掰开。”

 

  妈妈一面夸奖我的机智,又批评了我这种敷衍的态度。因为妈妈读过书,我们就在被窝头上算了一阵子,到底是个什么结果,那可早就忘记了。倒是白天她和爷爷的那阵对话我很感兴趣。我随即问妈妈:“这秤真是姥姥给您的陪嫁?”

 

  妈妈说:“哪的话?是你姥姥家用的,她家很早就做买卖,自从家里换了新秤(十两一斤),这个就不用了,我看咱们家没有秤,就拿回家用了,当然那时还没有你。”

 

  后来,我们家当然有了秤,因为农家过日子是离不开秤的。不过,家里的秤二十几年间换了三次。最先是买了一杆10两秤,因为妈妈的“陪嫁”秤换算起来确实很麻烦,有许多借取来往、买买卖卖与别人家的秤不符。因此,我就把那杆16两秤挂起来当作永久的纪念。

 

  用了十几年的那杆新秤很快也没有用武之地,因为那杆秤的最大单位是50公斤,再说有许多东西并不都是吊起来秤的,不久家里添置了一个千斤磅,虽然磅秤不大,但家庭中的许多事情都能做了,无论卖粮还是买油,都能公平交易,确实带来很多的方便。

 

  千斤磅用了没有几年,但在使用起来还是有些不便,因为上面显示的数量有时秤头高有时称头底,碰上斤斤计较的人还真不好办,再说了,上面只显示得是重量单位,要想换算成价格,还得要使用计算器。得了,换个电子磅吧!300多元,上面不仅显示重量,还显示单价和金额,整个儿一个小电脑。

 

  电子磅的好处,那是充电以后可以使用好几天,移动方便,上面的重量单位精确到百分位,当用它交易时,上面有个数字操作盘,除了重量显示屏以外还有单价显示屏和金额显示屏。

 

  平常不用它的时候,我就把电子磅放到我书房的门后边。因为我一直在尝试着减肥,每天除了运动就是节食,就要把体重控制在75千克左右,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指导老师啊!当然啦,那单价和金额显示器就用不着打开啰!
   每日新报      http://epaper.tianjindaily.com.cn/mrxb/mrxb/2008- 12/14/content_6059986.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稿费、样刊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