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刊登在《辽宁青年》杂志8期A28、29页上。8月30日刚刚收到样刊,发现里面是我两年前投过去的原稿,署名付春,里面还配了一幅插图,很漂亮的。
一把香蕉
文/李付春
这是一个单亲男孩的故事,他的母亲早在十五年前生他的时候死在去医院的路上了。
孩子的父亲可能不愿意再给孩子找个后妈,或许因为家里太穷根本就找不上来。他常年在外靠力气跟别人打工,只有农忙和春节才回来,因为家里除了几亩薄田以外还有一位年迈且眼睛有疾的老母亲,这孩子就和的奶奶一起生活。
自从这男孩成为我的学生以后,我就知道这孩子是个“问题少年”,因为他的前任老师曾经给我提起过他。我发现,这孩子在班里的学习成绩一塌糊涂,据说他在家做错事的时候常挨父亲打,往往是打地挺狠;上课捣乱或者睡觉时,老师就罚他站。
当体罚成为家常便饭时,对他来说一点用处也没有了。反而他更变本加厉,父亲留给奶奶的零用钱常常被他偷地一干二净。他有时候还趁奶奶不注意的时候,偷出家里的粮食去粮店换成钱来挥霍,这是我家访时他的邻居告诉我的。
芒种前的一天,他父亲外出打工回来收麦。在禹城下了火车,一溜小跑来到公共汽车站。
可是,通往乡下的最后一班公共汽车已经在半个小时前发走了。而出租汽车、三轮车却围了上来,最便宜的也要40元。
他父亲想,这40元是他在外面建筑工地上劳动两天的纯收入,能给老母亲买两盒治疗眼疾的药或者给儿子添置一套象样的衣服。
为了省下40元钱,他父亲步行50里地,走到家已经是后半夜了。
老母亲开开门把儿子迎进屋门,接过儿子手里快磨搓烂了的香蕉时,她埋怨儿子不该买这么“贵重”的东西大老远背家来。他在递给母亲的时候说:“我用今天的5元公共汽车费给您娘儿俩买的”。
父亲的话,传到了床上刚刚醒来的孩子。这孩子没有说什么,只是在奶奶给孙子递香蕉的时候,发现孩子的枕头是湿润的。
按以前的惯例,这孩子知道他爸爸、奶奶这个时候一定最“富裕”。他稍微“用心”一定会有“收获”,他可以大方地到学校用钱“回请”朋友们。
可是他这次没有。“为了省下40元钱,我步行回来的,用5元车票钱给您和孩子买的香蕉。”父亲的话,不断地在他脑际回响,并且深深地印在他那少年的脑海里。
从此,这孩子变得与以前不一样了,别人都认为孩子长大了。其实,不仅如此,他的变化不是靠家庭的棍棒教育,也不是靠老师们整天罚他站着,而是源于父亲半夜步行回家花五元钱带回的那磨搓烂了的一把香蕉。
我发现了他的变化,在课堂上及时表扬了他的进步。上面这个故事是在我表扬他以后,主动在课下找我说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