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山东李付春
山东李付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3,340
  • 关注人气:34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好孩子要有“三颗心”(合肥晚报)

(2007-08-09 21:21:24)
标签:

教育杂谈

教育随笔

 

好孩子要有“三颗心”

http://www.hf365.com/html/01/07/20070806/34318.htm

发布日期: 2007-8-6 11:58:03 稿件来源:合肥晚报 作者:李付春
    首先有颗“孝心”
  古人云:百事孝为先。
  中央电视台有个公益广告做得很好:当母亲将一盆洗脚水端到年迈老人的前面给她洗完脚,刚懂事的娃娃也给他自己的妈妈端来一盆洗脚水,让妈妈洗洗脚。
  看罢这段广告,我想天下的父母都会想到该怎么做儿女和父母这个双重角色。它充分体现了广告的主题——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因此家长的一言一行将直接影响到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孝敬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孩子的孝心不是天生就有的,因此应该从小就要培养孩子有一颗“孝”心。
  当然,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老师和家长都应该担当起“老师”的责任,把孝敬长辈的教育作为对孩子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报纸上看到:山东省济宁市廿里铺镇中心小学,经常组织孩子听农村老人讲童年故事,讲艰辛历史,增加孩子对农村老人的了解和关爱;充分利用双休日,开展符合农村特点的孝敬老人活动;组织和鼓励孩子与五保户保持联系,开展一对一的帮扶活动,如挑水、清扫院子、修整围墙、喂猪喂鸡等,凡是学生能够解决的一些问题,都要帮助解决。对于学校来说,这不乏是个好的教育方法,就应该在农村中小学校推广实施。
  有的孩子放学后看着家长辛勤的劳作觉得不容易,特别是在麦、秋收获季节,家长起早贪黑,孩子们就主动的帮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其实,家长还应该教孩子亲自去实践,让他们亲身去体验以下“粒粒皆辛苦”的滋味,这同样是教育孩子尊敬老人,尊重老人的劳动。
  现在,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社会。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尊老、敬老、爱老的浓厚氛围非常重要。对于如何赡养农村老人问题必须有一个理念,那就是强调道德,奉献孝心。根据目前我国农村的经济现状,主要还是以家庭赡养为主。无论家庭经济状况好一些还是差一些,我们都必须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一方面在不断改善经济状况的同时,还要努力让老人尽量过得更好一些。可是,话又说回来了,经济条件再好,如果后辈没有孝心,老人也不会幸福。
  因此,我们孝敬老人,要捧出孝心,展示我们后辈的高尚道德。还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和教育好下一代,最终还是让我们把尊敬老人的传统美德继续发扬光大。
其次要有颗“凡心”
  前不久,笔者作为一个班主任,组织了以“我的理想”为主题的班会。同学们都积极地发言:有想当科学家的,想当将军的,想当老板的等等。没有一个说和父母一样当农民的。此时,我觉得自己的责任重大,都想当元帅士兵谁来做?终归士兵要比元帅多,当农民有啥不好?我们的先辈不都是祖祖辈辈当农民过来的吗?只不过当前要好好学文化,长大后当一个具有现代化知识的新型农民。一个个的小孩子,心都比天高。这主要是家长、老师的教育及社会的影响所致,使孩子没有一点平凡意识,缺少一颗平凡心。
  还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母女俩行走在大街上,正赶上一清洁工在扫大街,母亲捏着鼻子、捂着嘴巴牵着女儿紧走两步。越过去后对女儿说:“以后要不好好念书就像这位阿姨一样,让你整天扫大街。”
    那位母亲认为清扫大街是一项很卑贱丢人的差使,给孩子幼小的心灵上不存在一点“平凡”意识,让孩子从小就看不起平民百姓,目空一切,心中只有“高贵”,一味地长大后想成为个“大人物”。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不惜重金给孩子买来钢琴,聘请老师。然后再让孩子学绘画、练足球、说英语、打电脑,目的是让孩子长大后“成大器”、做栋梁。不让孩子做个普通劳动者。甚至有些家长在孩子面前常说某某大人物如何有权、有钱、有车等等。把家长自己对别人的羡慕转移到孩子身上,极力否定做平凡人的思想,而家长本人可能就是普通一兵、平凡一卒,却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殊不知,当孩子过高的理想在现实中不能实现或学习成绩不佳时,就会对孩子的自信心以极大的打击,从而产生自暴自弃,不求上进的心理,即是人们常说的希望越高,失望越大。
  当然,为父母者都希望子女能成为“将军”,可“华盛顿”只有一个。因此,我忠心地诚劝家长朋友们,不要对孩子期望太高,应该从小就培养他们的“平凡”意识。既不能让孩子碌碌无为,无所追求;还要培养孩子们平易近人,宽厚待人的良好品格及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同时也是为了避免孩子因目标过高,理想太远而造成的种种失落和苦恼。让孩子笑对人生,从而健康地成长。
  作为一个老师,我时常教育学生要有一颗平常心,对待子女也是如此。我的两个孩子,学习成绩平平,我也从来没有对他们有过高的要求。儿子中学毕业后在济南做厨师,月薪千元左右,据说干得还不错。女儿在中学读书,做我的学生,我时常教育他们要有一颗平凡心,长大以后像父亲那样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
第三要有颗感恩“反哺心”
  感恩就是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反哺就是成年儿女孝敬回报老人。
  日前,曾有人在济南市某小学做过一次调查,发现“认为父母对自己非常关心”的学生高达90%,而能为父母付出感激和汇报的仅有30%。无独有偶,还有一小学在课堂上老师问学生谁的家长知道你们的生日,全部学生都把手举得高高的;当老师又问起有谁知道父母的生日时,仅有三两个学生沉思后慢慢地举起手。
  这也难怪,当今为父母者都把教育子女长大成人当成了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每年给孩子过生日,对他们关爱有加。殊不知,孩子长到18周岁以后,从法律上讲,父母已经没有给孩子盖房娶亲、供其深造的义务了。可按民俗,父母都把这些当成了自己份内的事情,再苦再累、砸锅卖铁、借钱负债也要完成“义务”。而从儿女的角度上,他们也对父母为自己的付出“见怪不怪”了,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没必要心里过意不去,反觉得心安理得。在那些觉得对父母的付出非常感激的孩子中,30%的孩子认为报答父母的最好方式是“好好学习”,不再考虑其他。
  笔者认为,孩子缺少反哺心,出现这种情况首先是父母的责任,其次是社会的责任。为父母者都有一种传统意识,认为自己的付出是应该的、天经地义的,只知道一味地爱孩子,宁可自己受苦,也不图孩子回报,这就从客观上养成了孩子制止索取,却不知回报的感恩反哺心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