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母爱最后的挽歌

(2013-06-22 23:31:19)
标签:

转载

很感人和深刻的评论。谢谢抬爱!转载并收藏了!
原文地址:母爱最后的挽歌作者:梨窗翦语

                       母爱最后的挽歌

     [转载]母爱最后的挽歌[转载]母爱最后的挽歌



 

      读罢彭学明的长篇纪实散文《娘》,心中郁结的多年对于母爱的无法诠释终于因了这样一个出口得以喷薄而出。诚如庄子所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母爱因其博大无私如亘古青山却静默如呼吸,无论我们怎么阐释,总找不到一种很贴切的方式对其进行描摹。

     作者以这样透彻而毫无矫饰的自剖式笔法为我们全景式地再现了作为自己母亲的一位湘西普通妇女在命运的起伏动荡中如何辗转挣扎,以及如何以血泪和生命抚育子女的经历。此作品不啻为一部以血泪铸成的心灵史,更是以寻根为主题的家族史。之所以在读者群中引起如此强烈的共鸣,不仅因为母爱那超越时间和空间,直抵人心的恒久魅力。我想,还因为作者全无保留的自剖以及对全无国界、超越种族的建立在全人类基础之上的人性的关注与内省。无疑,这是需要勇气的。

   “我的母亲,如作者所说“贫穷卑微,弱小平凡”,遭受社会和儿子的双重伤害与摧残,饱尝人世万劫不死的伤痛与辛酸,却依然充满百折不饶的顽强与坚韧、如山似水的博大与善良、穷且益坚的乐观与豁达。这样的母亲,其实就是我们周围无数母亲的真实写照。因为我们太深囿于这样宽宏的爱流,我们认为一切理所应当,我们从来不会对我们的母亲投入过多的目光。彭学明以新的散文创作尝试,为我们作了一次直抵灵魂深处的洗礼。为母性在我们大多数人心中的静默得到了纾解。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思考。

     作者的母亲经历了四次婚姻以后,再也不愿踏涉婚姻的殿堂“娘似乎已经看懂了生活,娘彻底明白,男人并不是女人唯一的天,婚姻也不是女人唯一的山,女人的一生不是男人和婚姻就可以庇护和依靠的。女人只能靠自己,女人只有从男人的怀抱和婚姻的幻想与依赖里走出来,才会变得身直骨硬、扬眉吐气。”这样的在我们如今这个女权主义盛行的时代广为流行的经验却是作者的母亲以四次婚姻的失败为代价换来的。然而背后支撑母亲的却是想要养活孩子的简单朴实的想法。自小,作者一直和母亲抗衡,“家庭的苦难带给我的变态的自尊,已经让我彻底沦为一个不孝之子”,年龄渐长,战争愈演愈烈,“我以我二十年的沉重,压弯了娘的脊背,压白了娘的头发;我以我二十年的冷硬,催老了娘的岁月,摧毁了娘的幸福,有时候,我更觉得自己是插在娘心中的一根肋骨,把娘的心戳得鲜血淋漓,伤痕累累”。需要何等深刻与苦痛的自省,才能说出如此发自肺腑的话,并且要将它们展示给世人看。作者对母亲的叛离延续到母亲去世。在最后作者以寻根来企图接近母亲的过程中,才渐渐对母亲了解,达到灵魂与母亲的最后和解。在知悉了人性中最丑陋的人情与世故以后,作者不再视母亲的言行为不可理喻,“娘一生对我的两次痛打,打硬了我做人的骨头,打正了我为人的品性”作者也说:“娘是中国乡村最朴实顽强的骨头,骨髓的钙,是中国女性最坚韧的品性。”一个时代的贫穷与饥饿,世情的薄凉,无意中让一个孩子的心灵和人性扭曲,是母亲以其最朴实的处世方式为孩子作了矫正。母亲一生唯一的情爱,温情却也心酸,短暂得如同一夜鲜花的凋零,最后也因为孩子而终结“山坳上,娘和继父的最后一拥,成了娘和继父功夫片中的最后一个镜头,悲戚而圆满。那是两截被岁月烧焦却还顽强活着的树桩,伤痕累累,却蓬勃生长。”就是这样的一个女性,辗转之后,仍可以拥抱人生,“娘对我讲,再苦的人生都要歌唱,再苦的人生也有歌。”她是真正从生命里感知人生如歌的人,可以说,她是一个看云知天的哲人。

    他们就是那些如野草一般生长在大地上的人们,他们一辈子不懂得什么大道理亦什么哲学。雨打雪欺,却还是那么坚韧地活着。为活着本身而活着。像柔韧的高草,扎根在瓦缝里,长在屋脊上。他们,是存在的最好明证。不需要任何言语,他们就是哲学的最好诠释。一切哲学,都在烈火烹油,沸沸扬扬的俗世生活里。

    或可谓之生活的哲学。生命的韧性远非我们想象。

    从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到贾平凹的商州系列散文如《商州初录》《商州又录》和《商州三录》,都体现了对乡土的悲悯式关怀和浓厚的使命感。彭学明对湘西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那种复杂的美和杂糅的丑。“乡村那些看不见的根系和摸不着的喘息,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重和沉重。那是乡村日子与日子纠结时年深月久的结,是乡村人性与人性碰撞时经年累月的痂。”这就是真实的乡村,它有它的不完满,却有存在的理由。这在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现在,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思考,乡村面临的去与留的尴尬,乡土文明的失落,长在广袤土地上的我们,不知来处之意义,亦不知去处的迷茫。这些,我想,也是作品对于人类未来,我们何去何从的隐喻。

      同为湘西作家,彭学明更有“小沈从文”之称,最后,以沈从文的一段文录作一个应景的结尾吧。曾经有人问沈从文:你为什么要写作?他说:因为我活到这世界里有所爱。美丽,清洁,智慧,以及对全人类幸福的幻影,皆永远觉得是一种德性,也因此永远使我对它崇拜和倾心。

      我想,世界上为什么有作家这类人的存在,这可以算作一个解释吧,那么,《娘》的创作者也算得一个有德性的作家吧。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