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彭学明的多声部
彭学明的多声部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247
  • 关注人气:8,57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彭学明走转改笔记(一)

(2011-11-05 02:40:26)
标签:

走转改

西吉县

首个文学之乡

中华文学基金会

彭学明随笔

      中国首个文学之乡诞生记

          ——彭学明走转改笔记之一

  

    北京很难看到的云彩在西吉格外洁白,在北京很低的天空在西吉也格外高远。水洗过的天空和云彩,在西吉蓝出了层次、白出了水平,使得天空真的空了出来,大片大片的空间大段大段的留白,开阔、高远、明净、透明没有一丝渣滓

我们此行是响应中央号召,“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走访西吉最基层的文学工作者,授予西吉中国第一个文学之乡称号的。中国作家协会年年都组织作家走基层,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简称“走转改”)的名义还是第一次。

西吉在西海固的腹地,有50多万人口,是一个以回族人口为主的少数民族县。

我第一次接触西吉是2009年的7月28日。那天,楼下的保安打电话到我办公室,说宁夏一个叫郭宁的作者要求见我,我以为又是要修改稿件之类的,就这个叫郭宁的作者上了我的办公室。见了面才知道他不是来请我帮他修改稿件的,而是要给西吉申请文学之乡,希望中国作家协会给西吉授予文学之乡,请我帮助。就此,我才知道西海固有个西吉县,知道这个叫郭宁的作者是西吉县的文联主席。

    我说,这个能否授予文学之乡,不是我管的事,也不是我们部门管的事,我没这个权力,你得找中国作协的主席和书记们。郭宁说,我是从最边远贫穷的山区来的,我不知道该找谁,我读过你很多作品,也看过你很多博客文章,只认识你,我们宁夏的作家也都介绍我来找你。我只好来麻烦你。你能不能给我指条路。

    我说,你这事很突然,我也不知道该给你怎样路,你还是应该找有关领导反映你的要求,我没这个权力,帮不了你。

    郭宁说,我们县里很重视这个事,已经多次召开县委常委会研究要建文学之乡的事。所以,我来作协,不是代表我一个人来的,而是代表全县。这是我们全县的愿望。急切的眼神和言语都可以看得出他的焦急和无助。

    我看不得那种无助和无奈,我也是从湖南湘西最基层来的,知道一个基层作者的不容易,于是心有所动,我觉得怎么样都应该听听他的情况再做决断。于是,我问他带有材料不,我先看看材料,如果可以,我帮你联系下领导,看领导在不在家。

    郭宁见我有所松动,立刻将材料递给我,看得出,他很激动和感动。

看了材料,心里非常感动。一种前所未有的惊喜填满了我的心头。我没想到,在西海固的西吉县,在那么一个苦甲天下、贫穷落后且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居然每一个乡镇、每一个县直机关和单位、每一所学校,都有文协,居然走出了那么多在宁夏和中国都有影响的一个作家群体,更没想到,当其县委县政府一心只抓经济工作,一心只顾招商引资时,西吉的几届县委县政府居然接力似的抓文学的群众普及、文学的基层繁荣,把文学的普及当做与经济工作同样重要的头等大事来抓。这的确出乎意料!的确格外惊喜和感动!我当时就对郭宁表达了我的惊喜与感动。我说,如果你材料上的这些都是真实的,那就是我们文学艺术界的一件新生事物,是一件大好事,大幸事!不但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还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和历史意义。当我们的文学离大众和人民越来越远、越来越边缘化、沙龙化华时,西吉这样的文学群众基础,不但展示了文学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也展示了文学广阔的未来和希望。我们党和政府一直强调文艺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强调贴近生活、贴近基层、贴近大众,强调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基层服务,强调文学艺术等文化成果和文化权益让人民大众共享,西吉文学的群众性、普遍性及领导对文学的重视与培植,的确有特殊的意义。

但是,我不能光听其一面之词,也觉得材料过于简单和不扎实,就建议郭宁先回去把材料准备充分,因为一个文学之乡的称谓,不是随便就可以授予的,需要大家实实在在地看得见摸得着和感受得到,需要接受人们和时间的检阅。如果我给领导汇报,也得翔实和扎实才有说服力。

郭宁听了我的建议,便回去再做准备。

时隔近一年,也就是2010年6月10日,宁夏海原市市委、政府主办六盘山精神暨西海固文学艺术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白烨、李建军和我应邀参加。我第一次踏进了西海固这片土地。

那时正值赤日炎炎的六月,当全国都热得像一口大火炉上烤时,西海固却凉爽得如同春秋,令人心旷神怡。而更令我心旷神怡的是固原市委市政府对文学的重视、扶持和敬畏。因为,一个文学研讨会,台上座的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和市政协四大家领导班子的主要负责人,而台下除了固原市的作家、作者外,座的全是固原市各县的县委书记、县长和各局的局长!这让我们几位在全国各地讲课和座谈文学的几位专家大为惊讶和震撼!因为,全国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能够把一个文学研讨会作为一项行政任务去抓!没有一个地方的党政官员能够整齐地坐在台下,听我们谈文学!惊讶和震撼之余,我们是无尽的感慨和感动!文学是文化之根,如果全国的党政官员都能如此真实地重视文学、敬畏文学和扶持文学,文学和文化还能不强大吗?西海固能够走出石舒清、郭文斌、了一容等一大批作家群,除了这片土地本身的文化养育和积淀、除了作家自身的努力和天赋外,党政的重视和培植也至关重要。我当时就在会上说,西海固的领导如此重视、敬畏和扶持文学,是西海固文学作者的福气,我作为一个文学工作者,向西海固的领导表达由衷的敬意和谢意!

得知我们参加六盘山精神暨西海固文学艺术研讨会的郭宁,特意带着主管文化的副县长赶来固原市,请我们去西吉实地看看他们的文学之乡准备工作。我没有查看和调研文学之乡的任务,也不是我的任务。但我被郭宁执着的精神所感动。再说,作为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的一名负责人,我有责任和义务去实地调研一下西海固作家群中为什么大多数出在西吉?为什么郭文斌、了一容、牛学智、火仲舫、梦也、单永珍、火会亮、古原、马金莲等宁夏有影响和建树的作家都出现在西吉?为什么西吉的作家老中青几代作家一茬一茬没有断层?为什么会各个乡镇和县直机关都有文协?如果一个有文学责任和良知的文学工作者和管理者,对这一现象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那是严重的失职,是对泥土上最基层、最艰苦的作者严重不尊重。于是,我动员白烨和李建军一起去了西吉,实地调研西吉的文学现象。

到了西吉,我们同样看到了跟固原市那样感人的一幕。听说北京的专家去西吉调研了,西吉的作者闻风而动,纷纷赶来与我们见面,听我们讲座。有刚从地里种完庄稼赶来的,他们的身上腿上还沾有泥土;有从学校里刚上完课赶来的,他们的衣袖上还落有粉笔粉;有从餐馆里放下碗筷赶来的,他们的身上还有厨房里淡淡的油烟味;有刚给孩子喂完奶赶来的,她们的身上还散发有孩子的体香;更多的是从各机关赶来的,他们的手头还有各种工作要做。一个下肢瘫痪、叫王雪怡的残疾人是让他弟弟用板车推来参加听课的!宣传部长和副县长,也不声不响地坐在台下听我们谈文学,然后陪着我们到处走访调研。

回京后,我把西吉的文学现象和西吉县想申报文学之乡的情况给李冰书记口头上做了简要汇报。李冰书记也非常感动和欣喜,他认为这是文学接地气、贴人心、领风尚、为民众的绝好教材,应该大力支持和鼓励。但是中国作家协会作为一个人民团体,没有权力给一个地方授予文学之乡的称号,只有国务院的政府职能部门才有这个权力。这是法规赋予的规定。他指示我不要辜负了西吉,一定要另想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帮助西吉县完成此事,满足西吉县几十万人民的愿望。

我想到了中华文学基金会。想到了基金会的秘书长李小慧。中华文学基金会是中国作家协会主管的一个公益组织,较之行政管理部门,应该相对的灵活和机动,也就是说,也许能打一些擦边球。而基金会的秘书长李小慧也是一个对文学充满了圣洁感情且十分能干的人。授予文学之乡,以更好地普及文学的群众性和大众性,让人民大众享受文学的劳动成果和文学权益,促进文学繁荣发展,是一项与中华文学基金会的职能十分吻合的公益事业。应该能成。况且这些年,中华文学基金会做成了不少人们认为不可能,但却变成了可能的事。比如在文学界广有影响的二十一世纪文学之星丛书、庄重文文学奖和育才图书室。特别是中华文学基金会面向全国捐赠的、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深得社会欢迎和赞赏的育才图书室。都是由不可能变为可能的。

果然,当我把西吉县的情况给中华文学基金会的秘书长李小慧大姐一沟通时,李小慧大姐也敏锐地感受到了授予西吉文学之乡的重要性。主管基金会的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陈崎嵘,很快指示李小慧大姐派基金会办公室主任沈鹏和文学部主任朱晓玲去西吉马不停蹄的调研,西吉文学之乡的挂牌程序,算是中国作家协会正式启动。我和李小慧大姐及基金会的同志们一同幻想和憧憬一颗群众文学的星星之火,可以逐渐燎原全国。

以此同时,宁夏自治区委宣传部、宁夏文联和宁夏作协也步调一致,加快和加大了西吉文学之乡创建的力度,宁夏自治区委宣传部长、区委常委杨春光几次召开部委会,批示和指示建设好西吉文学之乡,主管文学的副部长尤艳茹也多次过问和敦促。宁夏文联原副主席冯建华和现任副主席哈若惠及西吉县委县政府负责人,多次来中华文学基金会与李小慧和我协商创建的每一个细节。

当一切准备妥当,宁夏文联哈若惠带着西吉文联郭宁于2011年9月19日来京给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和党组书记李冰汇报。铁凝主席和李冰书记都分别高度肯定了西吉文学现象,也高度肯定了宁夏文联、宁夏作协和中华文学基金会的做法,认为这是文学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最好行动,是文学来源于群众又回归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好例证,对文化体制改革下的文学大发展大繁荣将起到很好的典型引路和推广作用,并指示也尽快挂牌。

为西吉文学之乡整整跑了三年的西吉文联主席,禁不住在铁凝主席面前潸然落泪,泣不成声。他想,他完成的不是他一个人的心愿,而是西吉所有文学工作者的心愿,是西吉几十万人民的心愿!因为,所有的西吉人民都希望西吉不仅仅是一个土豆之乡,而是一个文学之乡,文化之乡!郭宁之所以哭泣,是因为他为此付出太多。为了这个文学之乡,他一次次跑银川,一次次跑北京,卑微而顽强,固执而虔诚。每当我和李小慧看到他无助的眼神和祈求的表情,看到他瘦小的身影和憔悴的面容,我们就想替他做点什么。我们也许可以不管这闲事的,但我们深为西吉那片土地繁茂的文学根系感动,为郭宁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动,我们不能不做,我们不敢不做,否则,我们就良心不安,就对不住西吉那片热土上那么多为文学而默默坚守的的人,对不住西吉那片热土上那么多对文学一生崇尚和敬畏的人,对不住文学。

2011年10月10日,当李小慧和我受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及铁凝主席的委托,给西吉县授予中国首个文学之乡的牌匾时,礼堂里坐满了来自西吉县各单位、各乡镇的一、二把手领导,坐满了西吉县四面八方赶来的文学作者和爱好者。那是西吉县最隆重的节日,是西吉县最快乐的荣光,是西吉县最幸福的时刻。当新华社廖翊和张亮采写的通稿发布全国,全国100多家媒体立时云集西吉采访报道时,我和我的同仁们也深深感受到了文学的快乐、荣耀和荣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