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我最看好的十部文学作品
彭学明
第一部:《我是我的神》,长篇小说,邓一光著,北京出版社出版。
这是我的视野里最看好的一部。一群军人子弟的成长。两代人悲喜交加的命运。一个时代的沉浮变迁。一种铁血淬火的精神追求。80万字的小说里,邓一光延续了其《我是太阳》的写作风格和叙事母题,宏阔,悲壮,昂扬,向上。在父辈乌力图古拉的旗帜下,乌力天赫、乌力天扬,及军机和鲁红军等人生历练中的善与恶,亲与仇,爱与恨,生与死,及光荣与梦想、屈辱与尊严,几乎涵盖了中国大半个世纪的沧桑历史、家庭生活和人生命运。他们在奋斗中对生命的追问,在苦难中对光明的追求,在逆境中对信念的坚守,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壮怀激烈、扬眉吐气的感动。在我们精神缺骨缺钙的时候,作品弥漫着的浓郁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是现在众多作品非常稀缺的文学和人生元素。作者的高人之处是,不是简单地图解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不是对英雄和理想进行苍白的拿捏和生硬的表达。有血有肉的刚性张力,有情有义的柔性温润,使得小说充满了英雄气和悲悯情。
第二部:《小姨多鹤》,长篇小说,严歌苓著,作家出版社出版。
一部温润中见刀锋的小说。控诉战争,演绎真情。严歌苓的小说一贯是细腻而绵长、浅淡却深刻的。《小姨多鹤》也是一样。日本在中国战败后,一个被遗弃在中国的日本少女多鹤离奇地卖给了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家庭做小老婆,与另一个被日本人惊吓流产再也不能生育的中国女人朱小环共处一个屋檐下。家仇国恨,在两个女人身上由此展开。但是,多鹤的隐忍,小环的大度,特别是小环身上表现出的中国女人的博大与善良,让两个集家仇国恨于一身的女人,最终患难与共,唇齿相依,演绎出了小人物的人间大爱。这甜蜜的痛楚,痛楚的甜蜜,让读者会一次次掉泪,一次次感动,一次次的嘘嘘不已。
第三部:《推拿》,长篇小说,毕飞宇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一部一出来就反响很好的书。盲人黑暗世界的精神亮度,世界光明深处的生活暗度,都浓缩在一个小小的推拿店里。毕飞宇的语言一向是唯美的,毕飞宇的叙述也一向是舒缓的,在唯美和舒缓中,毕飞宇牵着我们的手,把我们领进了盲人世界。盲人于我们是陌生的,我们于盲人也是陌生的,所以我们需要毕飞宇的生花妙笔做我们的眼睛。盲人的尊严,盲人的快乐,盲人的爱情,盲人的友谊,盲人的青春,盲人的精神,都活色生香,让人感动。那些被我们众生忽略了的黑暗中的盲人,以乐观向上的态度,以朝气蓬勃的活力,给自己点亮了心灯,给社会别样的光明。盲人们推拿的是自己的人生,毕飞宇推拿的是这个社会。
第四部:《无土时代》,长篇小说,赵本夫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这是一次乡土怀旧的追寻,这种追寻,来自作者对乡土的感情,忧伤而明媚;这是一次城乡文明对话的追寻,这种追寻来自作者对城乡文明冲突的思考,坚韧而执着;这还是一次理想主义的追寻,这种追寻来自作者对乡村文明的自豪,诗意而浪漫。从作为政协委员的石陀年年写提案呼吁推倒高楼扒开水泥地,让树木花草自由生长,到石陀每天上街悄悄敲碎水泥路面,让小草生长;从天柱在城中村种庄稼,到天柱用麦苗和蔬菜瓜果绿化城市,凸显的是乡下文明对城市文明的渗透、改良和城乡文明的交汇、融合,是乡土文化的力量和坚韧。天柱在城市种下的361块麦田和满城都栽种的瓜果蔬菜,不管是理想的还是现实存在的,都很浪漫诗意。《无土时代》,既是对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残酷的焦虑、疼痛和希翼,也是对乡村文明和农耕文明的缅怀、挽歌和赞美。无土的时代,需要有土的生活。麻木的城市,需要心灵的乡土。土,才是一切生长的根。
第五部:《双手合十》,长篇小说,赵德发著,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
一部被遮蔽了文学光芒、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小说。关于汉传佛教文化,关于社会世俗,关于世道人心,关于人生境界。一座寺庙和一群僧尼,在社会变革中与社会和世俗割不断理还乱的人生画卷。强大的世俗的干扰和名利欲望的诱惑,使得清静的寺庙不再清静,隔世的僧尼被无奈地卷进滚滚红尘,经历着心灵的挣扎和煎熬。有的坚守信念,不向世俗低头,积德行善;有的随波逐流,披着佛的外衣,行的龌龊之道。权欲、肉欲、物欲,居然也跟世俗红尘一样,在寺庙和僧尼中弥漫、飞扬,令人心悸。僧尼生活的厚重帷幕,佛教内部的种种律动,给世人以警醒和反思。赵德发对价值的焦虑,对精神的追问,对心灵的救赎,都使作品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赵德发双手合十不仅仅是祈祷众生平安,更在祈祷世俗的干净和精神领地的高洁。
第六部:《青白盐》,长篇小说,马步升,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
这是一部更为文学界忽视的作品。作品的被忽视,源于文学批评界的视野越来越浅,也源于作者对名利淡泊的极端低调。但批评界的忽视也好,作者的低调也好,都遮蔽不了这部小说的巨大魅力。一年内两次再版,应证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名言。小说以陇东黄土高原为背景,以盐商马正天和府衙铁徒手为核心,展现了马家几代人在陇东的是非曲直和悲欢离合。几条线索的交替穿插,显示了小说的丰沛性和可读性;人物性格的生动刻画,显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深刻性;陇东地域景观的呈现,显示了民风民情的浩大和多彩性;而作者对汉语和陇东方言的娴熟运用,尽显了文字的妩媚和瑰丽。青白的盐,世道的味。不同的人,一样的咸。这部叙述最为美丽诱人、文字最为干净利落、比喻最为生动传神、故事最为引人入胜的小说,读来真有一种细雨切切风徐徐、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妙感觉。
第七部:《一只蚂蚁领着我走》,散文集,蒋子丹 ,三联书店出版
一只蚂蚁能够把我们领向哪里?领向了一场场人对动物的残酷虐待和杀戮,领向了人的贪婪与暴戾、自私与浅薄,领向了我们内心深处巨大的哀痛、忏悔和反思。作者结合一桩桩虐杀动物的新闻事件,通过对宠物、家养动物和各种野生动物悲惨命运的讲述,让我们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作者对动物的怜惜和悲悯,作者对人的拷问和反思,作者对生命平等的呼吁和呐喊,作者对人与自然的希翼和期盼,都在一只蚂蚁领路时痛苦而忧伤的表达了出来。流泪,滴血,痛彻心扉,伤及灵魂。蚂蚁是弱小的,我们常说捏死一个人就像捻死一只蚂蚁,但蚂蚁又是强大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 作者取此书名的目的,也许就是为了这个理。
第八部: 《风行水上》,散文集,郑彦英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全书弥漫着一种浓郁的地气。乡土的地气。文学的地气。乡土的风水,接通了文学的地脉。乡土与文学,气韵相通,气息相连,云翳温润,紫气氲氤,水乳交融。从郑彦英的第一篇文章《从狗到犬》开始,到最后一篇《英雄》,我们都能够感受到郑彦英传达给我们的文学地气。作者对狗、白鹭、蛤蚧等动物的怜惜和呵护,对人和事的牵挂和热爱,飘逸出的是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的亲情。从父亲喜滋滋地看着进城20多年的儿子打着赤脚在泥土里转在雨水里淋,到哥哥回乡踩着弟弟的脚窝一步一步往前迈进;从家狗能够一眼认出从未谋面的“我”,到住在城里的父母要喝着从家乡流进城来的自来水才神清气爽,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人性的敦厚、土地的博大、亲情的莫逆,还有故土大地上伴我们一生的地气,这种地气让人成长,让人感念,让人难忘。
第九部:《灰喜鹊》,诗歌集,何三坡著,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何三坡一直追求创作的自然和自由,这本《灰喜鹊》就是极尽自然和自由的艺术品。是难得让人安静的、飘在诗坛的田园牧歌。简单,纯粹,干净,清新,雅致,浑然天成。几乎每一首诗,都简短得只有三、五句,但都是金子,闪耀着诗歌的光芒。在被梨花体污染的诗歌时代,这本为诗歌而诗歌,为艺术而艺术的诗集,尤为珍贵。一片原野,一场大雪,一只麻雀,两枚蝴蝶,几个蚂蚁,还有炊烟、云朵、月光、阳光、花朵、羊群等等,都是三坡的诗眼、诗心和诗歌。有陶渊明的仙风,有桃花源的恬静。是的,在世俗纷扰的时候,拿起《灰喜鹊》,看何三坡的房屋蹲在雪地里,炊烟蹲在屋顶上,麻雀打扮成秋天的叶子落在树杈上的感觉是非常好的,听何三坡想念亲人时扔一块石子出去,击中另一块石子的碰撞声是非常温馨和美妙的。
第十部: 《爱在燃烧》,诗集,黄葵著,苏州出版社出版。
这是一本关于四川大地震、先在网络流传后被结集出版的诗。我做的序。13组54首。关于痛。关于爱。关于坚强。若葵花的朝露和夜滴。面对大地撕开的伤口,一个个撕心的文字,像一枚枚尖锐的锥子,把哀恸扎进去,把眼泪刺出来,锥子上,全是心底哭出的血。可是,在他悲怆的哭声里,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哀伤,还有坚强,大爱,力量和希望。整部诗,既独立成章,又一气呵成。情如长江万里。诗如行云流水。纷繁的意象,繁复的诗意,绵密的意境,和真挚的情感,都在诗中飘逸着一种迷离的凄美和艳丽。一个满身是爱的人,他的诗,自然会是爱的火焰在燃烧。在诗的天堂,黄葵的诗歌飘下来,像星,像雨,也像火。
2009年1月12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