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个人㈡》110·跃动(09)【小说】
标签:
提心吊胆喋喋不休拈轻避重tmd废纸拘囿 |
分类: 长篇小说:三十一个人 |
《31个人㈡》110·跃动(09)
文/韦步峰

我们到家时,刚好十二点半。
见我们表情都很自然,妈妈彻底高兴起来,接连在厨房炒了六个菜——尽管这期间,弟弟一直追着数落我开车时候的种种瑕疵,并且连声说着“真不知道你当初怎么学的车”的俏皮话。
“你哥那是累了,一去一来,不都是他开的车吗?”往炕上端菜时,妈妈终于听明白我和弟弟之间的争执所为何事之后,随口说道。
对啊,这么充分的理由,我怎么没想到呢!
“无论如何,我哥把车开成那样,真是令人提心吊胆。”弟弟仍然喋喋不休,笑嘻嘻地瞅了妈妈一眼,继续说道:“开车是一种技能,它不同于从驾校学来的技术。技术的招数都是固定的,但技能则要求驾驶员能根据路况、天气等因素及时做出正确的反应——预见性,就是一种技能,你的预见性实在是太差了。”
面对弟弟的咄咄态势,我只是笑笑,并未回言,倒是朝炕上小饭桌上已经摆好的菜,努努嘴,说道:“你不上炕,我可要上去了啊!”
“都上炕吧,”早已经坐好了的爸爸,一面摆弄着他眼前的几个盘子,一面说道,“今天人少。”
弟弟是一家企业里的副厂长,多年主管技术和销售,让他变得总是精益求精,而且这种风格也多多少少渗透到生活里。毋容置疑,倘若有人像我开车一样操纵他厂里生产的印染机,他也一定会如此“斤斤计较”,非要对方彻底重视起来不可。
——多年为人师的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听到别人说错了话,写错了字,总是忙着前去纠正,不管人家的脸面是否挂得住。
弟弟说得也的确在理,疲倦不是理由,倒是越疲倦越能看出一个人的驾驶技术。至于我的开车水平,也还是蛮不错的,再怎么说,我也是开了将近十年的车,属于老司机,应该当之无愧的,我暗想。
那么,我的对我的学生一旦出现的问题,就立刻不厌其烦地揪出来,并且想尽一切办法让他们必须改正,而且是限期的、程度很深的改正,我的学生,是否也具有我此时“回应”弟弟的这一番话,明明服了但也还是在心里,很清晰地表示并不在乎呢?
——是的,一定是的;此种情况,简直是一定会出现的。
值得欣慰的,是经历半年的时间,全班学生家长与我的关系,由陌生都熟悉,由试探到认可的转变,的确应该算是一个不小的胜利。
至少,我得到了认可。
按理说,我没必要让自己像现在这样劳碌,大可学了别人的样子,拈轻避重,让自己轻松一些,何乐而不为——反正现在的教育现状,还没有“进化”到按劳分配的阶段,倒是很多时候,干活多的反而不及干活少的挣钱多。
但如果将诸如爱好、理想、责任、素质之类的一切,都与对金钱的追求挂钩,非钱少不愿为,非钱多无所不用其极,包括奸佞与讹诈,哄骗与背后捅刀子。
我不见得有那些早就不在教学一线的人教学水平高,也不见得自己的头脑比他们灵活,更适合当纯粹的管理者。他们也可以怀揣含金量极高的原始本科文凭,来嘲笑我在当年的自学考试中胆战心惊,趋之若鹜;他们还可以在我因工作量大而累得有些精疲力竭的时候,信口说些看似褒奖实则全是嘲讽的话。
——不,该是揶揄。
但他们跟我一样,也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作为为人师者,到最后连一个学生都没有记得他的功劳,甚至连他所教哪科、长成啥样都不记得,岂不是最大的悲哀,最大的空虚?!
人生一旦空虚,再多的金钱都绝对是TMD废纸;回忆一旦跌进悲哀,去哪里找寻生命的精彩?!
——有时候,我真佩服我自己!
“那药就按照那大夫说的方法吃,是吧?”已经吃完饭的爸爸忽然问道。
“你都问了三遍啦——什么记性,才多大点年纪就开始出对子(对子,胶东方言,意为闹笑话)!”妈妈对爸爸的絮叨开始有些不耐烦——更确切点说,是因为爸爸无缘无故打扰了她跟自己儿子们的聊天。
妈妈总是我和弟弟很称职的听众,尽管她更急于知道一些我去青岛时候的事情,但她从不主动追问。我们说什么,她就听什么,又总是神态温和,且有笑容一直挂在脸上。
——仿佛我们说的一切,都是她所应该在意的,都是她所必须热衷的。
我甚至怀疑,真正让妈妈神情愉悦的,真不是爸爸的病情,倒是她终于见到了自己的两个儿子,而且还可以说着这么随意的话了。
“嗯,是呢,”我夹一口菜吃了,答应道,“我四五天后回来将情况反馈给医生,到时候再看看医生怎么说吧。——不过记住,用药量别太大。”
“看来越是大医院里的医生,经验越多;越是有资历的医生,态度越温和……”
爸爸受了周大夫对他的好,就一触发便感激起来。
我并不知道周大夫老家何处,但凭经验来看,该是湖北、广西一带的人。周大夫留给我最深的印象,不是她的年纪,更不是她的容貌,而是她那看上去明显属于高智商的额头。
尽管这该属于人种之类的差异,但我从未教过周大夫这样的学生,现在没有,当年也不曾有。
一个人,从一名学生最终成长为一名周大夫这样温文尔雅而又才华横溢的医生,需要教他们什么知识,又该如何引导他们去学习,掌握更好更实用的学习方法呢?
毋容置疑,多年来,尽管我总是在教学工作上很卖力气,很舍得投入,但毕竟收效甚微——总是将自己的能量拘囿在我所经历的那些学校的小圈子里去衡量,应该算是对我自己的一种亵渎吧。
看来,我是该好好想想,如何调整自己教育管理学生的方法了。(待续)
·本故事情节纯属虚构,若有雷同实属巧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