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1个人㈡》108·跃动(07)【小说】

(2018-02-06 22:43:00)
标签:

爷爷

古老逻辑

达标课

虎踞龙盘

毕业班教学

分类: 长篇小说:三十一个人

31个人㈡》108·跃动(07

/韦步峰

《31个人㈡》108·跃动(07)【小说】

 

“老师,我有点事耽误了,正在尽快往医院赶,应该很快就到医院——你和我爷爷等我一会儿……”得知我就要走,赵璇很着急地说道。

爷爷?

——我恍然大悟,她指的是我爸爸。

按照老师长自己一辈的古老逻辑,我的爸爸她当然管叫爷爷。我的心头忽地掠起一阵莫名的感觉,往事仿佛顿时在目。

我教赵璇的时候,她刚升初四,也是我调离那单位前一年。因为刚刚提干,四个级部主任又都名花有主,我便被安排了个在教导处打杂的闲差。

我原本就是教导处干事出身,曾经就在教导处打杂。这“杂”打了一年,因为伺候不了当时的“叱咤多事”的姜校长,才从教导处走出去,到了教学第一线任教语文兼班主任,不曾想这一晃就是八年。八年里,我由最初涉世未深的一名“类少年”青年,逐渐成长了起来,不但班主任做得有声有色,能够跟学生真切地打成一片,班主任工作也总能够名列全校前茅,而且在语文教学方面也是一路凯歌。

尽管我教学教得晚(之前也曾代过一个级部的音乐,但那是“客串”,是替别人忙活,压根就不算我的工作),才搭上了在当时风靡一时,由教研室牵头搞的,旨在提高课堂授课水平的“系列达标课”活动的“末班车”,顺利过关——通过了达标课验收之后的第二年,就成功拿下该系列的第二个层级——优质课。

当时学校从事教学一线工作,有达标任务的教师,能再上一级取得“优质课”的,却是凤毛麟角,五十多人之中,最多有五人。

又过了一年——不,也许是两年(具体时间还真有些模糊,但确有其事,错不了)——“系列达标课”的第三个层级——创新课——横空出世。我记得当时按比例,学校一共才分到了两个名额。因为必须从已经“优质课”的教师中推选,我和一名姓唐的教英语的老师有幸被推荐。首战告捷,我顺利攀到了“最高级”。

我用了四年时间,一鼓作气得了个该系列的大满贯,着实令我兴奋不浅——要知道,绝大多数人,也只能在该系列盛行的近十年时间里,仅仅是个“达标”。

——后来想想,自己当年真是年轻气盛。

这事在别人眼里,或许也根本就不是什么大事(跟工资无关,当时职称评选又总是太过遥远),所以才让我搞出个“凭鱼跃”的气势,还沾沾自喜了很长时间。

唉,现在想起此事,还真想找一个“溴大了”的图标来遮住脸面了。

尽管我的课堂教学所向披靡,但任教层级并不顺利。想去毕业班试试锋芒的念头想了很多年,终于常常因为各种原委而被阻。在我提干的前两年,我终于如愿以偿,正式挤进毕业班序列,完成了我作为初中教师的“大满贯”。

——后来才知道,一直挡在我前面,多次阻遏我进入初四毕业班的那名资深语文教师,尽管能说会道,跟校长的关系又不是一般地铁,且拥有很强大的群众基础,但他的注意力根本不在教学上,当时他唯一的工作重点,是怎么能够从学生手里捞取更多的钱(他承包了学校的商店很多年),结果确实误人子弟,校长终于忍无可忍,痛心疾首将其拿下,才有了我的机会。

然而骨子里,我一直坚持认为,我的最终之所以能够胜利挺近毕业班,也毕竟是大势所趋——任何明事理的校长,也绝不会一直让一班老天磕地的上了岁数的人持续龙盘虎踞,总要靠新生力量来推动。

我的确用成绩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两年毕业班语文教学,全县二十五处初中通排,第一年我名列第五,第二年我名列第二(均含师资力量极其雄厚的县局直属学校)。(待续)

不曾想,我的收获季才刚刚开始,就被从毕业班岗位上拉走——提干了。

我的提干,绝对是个悲剧。

——年代越久,我的这种意识越强烈。

连续两年的考核优秀,因提干而终止,让我失去了破格晋升一级教师的机会;因工作上得罪当权的小人,考核排序一直被排在末尾(尽管讲好名次不分前后),结果调动单位,名次起了关键作用,又让我晚晋升两年一级职称。连同被那当权的人有意捣鬼而失去评审资格的那一年,我的一级职称整整被耽误了八年。

这都是什么事啊!

不过,我当年受了爸爸荫蔽而被提干,也终于让我有资格教育管理了更多的学生,使我的很多以学生为本的奇思妙想,有机会发挥,得以施展。

从这一层面上来说,那里是什么悲剧,就连坏事都不曾是了。

“等吗?”爸爸探头问我。

我放下电话,长长吁出一口气:“不等了。”

尽管我非常希望能够见到,将近二十年不曾见到的我的学生,尽管我与她之间,有太多的分别之后的话题要谈,来补充完整太多的空白需,但我还是决定在她到来之前,离开。

适时离开,才是最好的选择,我坚信。

于是,转过身去躲出去老远,我又拨通了赵璇的电话:“你慢点走,我爸坚持要早点回家……我相信,咱们师徒总有一天会再见面……”

返回的路上,依旧车熙人攘,我们的车行也并不快,但我似乎已经不再焦灼,只默默地跟在别的车辆后面,慢条斯理。

爸爸倒是兴奋起来,全然不是来时路上的心事重重,常常主动提出很多话题,就连那些掩映在绿树丛中的老式哥特体建筑的屋顶,都能让他说出很多兴致勃勃的话来。

“那医生真不错!”爸爸忽然说道。

“哪个?”

“还有哪个?我们不是只见到一名医生,——周大夫吗?”弟弟思路总是很敏捷,未待爸爸回应就抢先反问过来。

的确,弟弟说得没错。

——但在我,此番来青岛,留给我深刻印象引发我太多心事的,何止那姓周的大夫。(待续)

·本故事情节纯属虚构,若有雷同实属巧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