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个人》153·角逐(07)【小说】

标签:
撒谎造假区分利益抹杀 |
分类: 长篇小说:三十一个人 |
《三十一个人》153·角逐(07)
文/韦步峰
“好的,老师,” Crystal干脆地答应着,但她很快又问,“我们之前读的那些书,是不是应该补在借阅记录上面?”
“嗯……”我略略一想,立刻答应,“行!”
“那上面的借阅时间……” Crystal继续追问,“大家应该都已经不记得了。”
“这个……”我干脆放下手里的笔,将工作笔记合上,“我们不是每周四下午有阅读课吗?而且,这中间有几个星期也借过——这样吧,你回去之后,对照我放在班上的日历表,确定好时间后,再告诉同学们吧。”
“好来!”Crystal终于放心地走了。
Crystal是体格并不属于小巧那种女孩子,然而健硕的体态,丝毫没能令她的舞姿逊色,据说此时她正利用双休日时间,拉丁舞正跳得很欢。
最令全班同学大开眼界的,是Crystal居然能够双腿开叉开得很直很自然。记得在一节体育课上,我在让她当众表演的时候,令班上几乎所有的女生都惊呼“天啊”。
她性格很温顺,说起话来,温文尔雅,从不急着抢别人的话题;她做事也总是很细心,且慢条斯理,从容不迫。
“等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将之前自己看过的书的书名等信息,都记录到‘图书借阅记录’上……”上课的时候,我没忘记提醒一下我的学生们。
但没想到的,我的话刚一出口,就被他们集体打断了:“写上去了——”
“啊?”我当然一愣,紧接着要Crystal拿来看看。
我翻看几页,顿时大吃一惊。
只见我的学生们几乎都用了很工整的字体写了能有四五行之多,而且借阅时间和归还时间以及前后借阅的不同的书,还用了不同颜色的笔加以区分了。
“这是什么情况?”我问,“为什么一定要用不同颜色的笔呢?”。
“这样看起来,就是真的啊!”有几个学生直言不讳。
“这……”我愕然,“这都会,是谁教你们的?”
“小学时候的老师——”
“Thriving,你说说小学时候的情形吧。”见Thriving正在比比划划地说得很起劲,我便喊了她的名字。
Thriving站起来,依旧用双手来来回回比划着,“就是昂,小学的时候我们需要补一些没有做过……的事,老师就要求我们,……一定要体现是不同时间做的,于是就让我们一定要用不同颜色的笔区分了……”
“这样的事,很多么?”我问。
“嗯……不少。” Thriving点点头。
“好的,谢谢,”我示意她坐下,紧接着说道,“我知道了——如此看来,别看大家年纪不大,还真是些造假的老手啊!”
“哈哈哈……”他们的笑声很爽朗,丝毫没有听出来我话语之间的讥讽成分。
讥讽自己的学生,作为老师来说,本来已经可怜之至,然而这讥讽又并不为自己的学生所知晓,那就更加可怜,直至成为一种悲惨了。
他们才多大的年纪,就学会了造假,而且对造假一事,竟然视若太正常不过,这可如何是好?这种从老师那里得来的造假的方法和诀窍,是一定会应用在其他很多方面的——这简直是一定的。
顿时,我觉得自己仿佛置身在一个四面都是冰冷的墙壁的空屋子里,全身僵硬没有一丝活气,唯一能够证明自己依然有思维的,就是可以看到自己嘴里呼出的白气,正在迅速消失。
难道我要责怪他们小学时候的老师吗?但在责怪别人之前,难道回顾自己的过往,就没有与之类似的行径——自己原来与他们是一路人,都在为了达到自己的利益,竟然不惜抹杀了孩子们的天真烂漫,让他们从此不再单纯,从此学会欺骗……
学生是无辜的,是老师教会了他们造假;学生是可怜的,竟然不知道造假是错的。
或者,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他们失去了对老师的信服,感觉这个世界上的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可以采取和实施欺骗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既然欺骗都可以使用,那么暴力、讹诈又有什么不可的呢?
我暗暗一阵哆嗦——总要想个办法补救。
“我对此有不同看法,”我必须要终止他们的喜形于色,便扔出一个不太和谐的“炸弹”,“大家的做法,我一点也不高兴!”
就在他们惊愕的神情里,我继续说道:“大家是本着造假的目的来做这件事的,涉及到造假,我当然不会高兴!大家明明知道我们之前读过的书,都是真正读过,并不是没读过而胡乱写上书名;可既然真正做过了,那我们将之前落下的补上去就行了,采取这种唯恐别人不相信的造假手段,我很反感!鉴于此种情况,请同学们将自己的借阅记录拿回去,在每一行的后面,加上括号,括号里面写上:‘2016年11月2日补’。”
“用一种颜色的笔?”有学生问。
“当然,就是要让看到的人知道,我们是今天补上去的。”我斩钉截铁地说。
其实,我当时最想做的,是将那一摞借阅记录当众撕碎,再让他们重新补上——大不了我再麻烦一次,重新打印三十一份表格,但在双手交叉用力之前,我还是改变了主意。
当众撕毁,的确能够引发震撼的效应。但撕碎他们辛苦劳动的成果,会不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形成一丝阴影,或者干脆有人会学了我的姿态,未来的某个时日里,将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也采取我这样的类暴力方式去毁坏呢!?
很快,“借阅记录”又收了上来。
我翻检着看到,那齐刷刷的用括号做出的“特殊说明”,心里顿时一阵轻松。
“同学们,”我放下手中的那摞“借阅记录”,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无论何时何地,造假其实就是对别人撒谎,而撒谎是一种非常繁重的心理负担。因为一个谎言,我们需要有十个及其以上的谎言来做保证,很累,很辛苦——倒不如实打实地生活来得舒坦,事情该是什么样的,就让它是什么样子……我相信,在座的有很多人都撒过谎——包括我,都很知道撒谎让我们付出过的代价。”(待续)
·本故事情节纯属虚构,若有雷同实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