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个人》138·灵犀(11)【小说】
标签:
扬名立万感恩戴德听评课活动双轨运行课改 |
分类: 长篇小说:三十一个人 |
《三十一个人》138·灵犀(11)
文/韦步峰
“刚才听了各位对祁老师这堂课的点评,结合我个人的一些观点,深有感触,强烈的职业责任和语文情节,促使我不吐不快,既然林校长给了我机会,那我就谈谈我的看法。我主要讲三点,也就是三个‘如何看待’,”我说,“第一点,如何看待评课。
“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有过参与评课的经历。经验多一些的,会评得深入一些,往往从授课内容出发,去揣摩授课人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教育思想、原则和方法,也会触及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情况的评价,这是行家类型的评课。而评课的经验少,或者对授课内容并不是很了解的人,也往往能够从教师教态、课堂气氛等周边印象入手,阐明对一堂课的看法,这是大众化评课类型,是一把万能的评课钥匙,适用于所有学科所有类型的课堂。结合我的这一衡量标准,刚才大家对这堂课的点评,也就很容易被区分开哪些是浮在表面上的,哪些是更深入一些的。
“对评课的实际价值而言,如果评课只是停留在课的外表,做瘙痒痒之类的例行公事般的评课,更有甚者,有人直接在评课的时候多说好话——或者全是好话,尽是些套用所谓现成的教育理论、某些专家炮制出来的时髦观点,都是冠冕堂皇的溢美之词。咋一听,很内行,字字句句都离不开道理论据,时时处处都能找到授课人的事实根据。表面上看,这种做法是以不得罪人为目的,好像是在维持一团和气,似乎更利于学科教研的顺利进行。而究其实质,我认为这样做的人,是在有意讨授课者喜欢,让更多的人对自己的评课能力能够刮目相看……可能我说的有些刻薄,这样的人,其实是在‘借鸡生蛋’。或者。这样做的目的,是有意让授课人对自己的做法‘感恩戴德’,以谋求私利。这样的评课,我历来的观点是,宁缺毋滥!”
看得出,我面前的一些人的脸色,开始有些不自然。但他们一律将头低下去,再低下去,仿佛根本没有勇气,与我的目光对接;不过也有另外一种可能,认为我说的有些言过其实,危言耸听而认为不屑了。
我收起猜度,继续着我的发言:“而我本人所一直推崇的,是评课就要触动课堂的实质,敢于说真话,评课就要评到点子上的做法。也只有这样的评课,才真正有价值,才真正能够对某一专项听评课活动,起到促进作用,而不是磨洋工,装样子,不是仅仅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在走过场。可能会有人认为我的观点太过尖锐,还真是很刻薄,但大家都知道,我们每搞一次听评课活动,都会牵制无论授课人还是其他陪伴着听课的人的很多时间和精力,可谓‘劳师动众’。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我们的评课还是搞不出一点实实在在的有用的东西,对今后的课堂教学不能起到提高和促进的作用,那我们搞这样的听评课,耗费这么多的感情在里面,还有什么价值可言,还有必要吗?”
很明显,那些刚才还以为自己唱了几句赞歌,就自认为是评课高手的几个人,得意洋洋的神色早已经荡然无存;他们脸上此刻所留下的,恐怕只能是尴尬,或者无地自容了。
“这是我说的第一点,关于如何看待评课的问题。祁老师的这堂旨在推广高效阅读的示范课,应该说还算是下了一番功夫的——除了精心选择了用于训练学生的阅读材料,精心设计分析题目,很多环节能够较清晰、较全面地体现鄂尔多斯高中组教研员赵春林老师的观点。但体现得太过详细、太过逼真,以至于就连课堂开始部分的动眼训练和喊阅读口号的环节,干脆直接借用了赵老师课件中的现成内容。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堂课的前半部分姓赵,而后半部分才姓祁,对吧?”
录播室里静悄悄的,除了四周墙壁上悬挂的音箱,此刻正发出持续不断的细微的电流声,其余,连一丝声响都没有。刚刚还有人不停地在本子上飞快地记录着什么,此刻,他们也都停了下来,且有更多一些的目光,一齐集中到我的身上。
这阵势,像在等待打开闸门的洪水,簇拥着,奔流回旋;又像是炎热夏季,拥堵在门缝边上的热得汗流浃背正有些心慌的一群孩子,焦灼而惊恐。
——空气里满是期待、担忧,或者也许是其他我分辨不出的感觉有些异样的情绪。
“呵呵,嗯……”祁老师还是抬起头来,极不自然地朝我笑笑,然后又在即将低下头的时候补了一句,“是。”
“我要说的第二点,”我不想受了他的尴尬的情绪的影响而中断已经上了快车道的话语,但毕竟还是受了自己思路有些变化的影响,也略略顿了一下“就是……如何看待课改。
“教语文的老师,也都知道,语文学科的课改一直在搞。早期在全烟台推行的,旨在大力推行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中的最后两项——‘读’和‘写’的能力培养,风风火火搞了几年,据说确实积累了很厚实的成果。2000年,作为观摩者,我亲赴莱州实验中学,参加此项改革成果的验收。那么搞了那么多年,‘大量读写,双轨运行’的成果到底是什么,在各学校又是如何实践的,我想教过语文的老师也不会不记得。
“在我看来,形形色色的课改,当然有它积极的一面,这毕竟是一些人借助现代教育理念,辛苦开拓出来新生事物,具有一定的生命力;然而它在被推行若干年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各种被包裹了鲜亮外衣的课改,更大程度上,是在为一些人捞取所谓的政绩在服务——他们动用手中的权利,兴师动众地开展自己拟定的课题,最终还是将成果据为己有,为他们的扬名立万奠定了基础。我们呢,那些闻风而动,积极跟随的广大语文教师——当然这其中也有一些人得了证书,获了好处——更多的人,充其量也只是成了被实验的对象。”(待续)
·本故事情节纯属虚构,若有雷同实属巧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