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个人》137·灵犀(10)【小说】

标签:
高效阅读课件资源腰斩馅饼听课 |
分类: 长篇小说:三十一个人 |
《三十一个人》137·灵犀(10)
文/韦步峰
当初关长胜是打电话告诉我,我的课件落选了的消息,但那是建立在他单独打电话的基础上的呀。
记得参加选拔那天,在所有参加比赛选手纷纷登台,展示了自己的课件之后,他还当众公布了每位选手,在课件演示和软件测试两个环节的总得分及名次。末了,他还对谁将参加烟台市的比赛,等他的电话通知。
后来,他打电话给我了……
难不成他单独将所有的课件,又评判了一把,打电话让我将课件再好好加工一下,是为了确定谁是第五,谁是第六,而不是针对往烟台推荐?
如果真是这样,那我的跟头栽得也实在有些太大了——我一直认为,自己竟有幸被推选到烟台,去参加更高一级的软件资源评选,满心以为“无心插柳柳成荫”,真的就降临到我的头上,正要结结实实地响上一炮,没想到连县级的关都没过,楞是在最底层就被腰斩了。
老关啊,老关,你为何当初不明说,害得我喜滋滋地去高级职业学校找李主任帮忙,到头来,竟然落一个如此尴尬的结局;倘若早对我说明白,我何苦……唉!
我应该是坚定的无神论者,对那些早被唯物主义领袖们定性为封建残余的宿命思想,从年轻时候起,就视之如糟粕、如猛兽,摒弃、逃遁尚且还来不及,当然绝不会受其沾染,至于被左右,那根本都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想也别想。
然而那占星师说得也太逼真,太可以令人信服了,竟然对水瓶座10月份那几个星期的运势,推算得惟妙惟肖,仿佛已是断言。说什么沉积多年的夙愿终于可以实现,尽管在水星逆行之后仍会有点小震荡的迹象,但只要坚守最初的梦想,就连经常踩在脚下的石阶上,都会堆放了天使送来的礼物——收获意外的惊喜,是那位素不相识的占星师送来的强心剂。
我真有些发懵了——这也太神了吧?
难道瓶子们的夙愿,都可以通过星座呈现出来,若隐若现之际,被让占星师识破?纵观那几日,除了希望自己能够在课程资源评选中拿个好名次,最好能有幸推荐到烟台,为自己即将到来的高级职称晋升捞取点有价值的资本之外,也再没什么夙愿可寻。看着占星师仿佛信誓旦旦、言之凿凿的预言,我真想从了那些光怪陆离的文字的诱惑,一次又一次地说服自己,不妨信一次,就一次,又有何妨,万一是真的呢!
尽管明明知道天上不会真的有馅饼掉落,但万一运送馅饼的飞机舱门没有关紧呢!
如今,课件落选的结果出来了,连县级奖励都没有得到的残酷的事实,让我终于明白,自欺自人、异想天开,有时候也是要付出代价的。——既然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的命题成立,那么我的宁肯相信了占星师的美丽预言,岂不是更增添了我的烦恼?
岂有此理!
或许,当初我不是急火火地去申请外援,而是按照关长胜的建议,耐心地在我已经做出来的课件上,再加几个动画效果,结果或许真的会被改写——我并不认为制作课件是一件多么繁琐、纷杂的难事。
人,常常是好高骛远的;然而在阴沟里翻了船之后,又总不断地降低自己所追求的标准,太多的“假如”、“倘若”纷至沓来,其实也还源于一种不服输的心理在作祟。
落选了就是落选了,再一次失败而已,缘何一定要为自己找寻一些开脱的理由呢!我暗暗地将自己进行了一番批判。
还是去忙我的正事才是硬道理,不管怎样,落选与失败,也已经属于昨天了。
老祁的高效速读示范课,在录播室进行。
一上手,老祁就照搬了“‘高效阅读’教育项目工程体验式培训”上,那来自鄂尔多斯的专家的套路,先让学生高喊“我们阅读我们成长,我们阅读我们快乐”的口号,就连“一目十行,过目成诵,读书万卷;高效阅读,高效学习,高效人生”的目标,也是一字不落。我实在不能容忍这种邯郸学步般的“拿来主义”,起笔在工作笔记上“回顾速读口号及训练目的”环节的后面,写下我的点评内容:
“对别人的现成的课件,一定要因地制宜,灵活加工,不能死搬硬套;此环节耗费时间太多,绝对妨碍了后面的训练环节——每节课都这样强调这些华而不实的东西,等于直白地宣告,其他时候都不曾这样训练过。”
然而我的不满情绪,意犹未尽,眼睁睁看着身为全校语文教研组长的老祁的这堂课,从一开始就注定会有面目全非的结果出现,我忍不住又写道:
“高效阅读训练的这些华丽的外表内容,千万不要在每一节课上都进行所谓的回味,交代了训练目标之后,集中力量进行阅读训练,才是重点环节,不厌其烦的一味说教,只能用来作报告。果真要做到如专家所说的训练效果,恐怕是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的长期探索的过程。——另外,学的曲儿,真的不好唱。”
看着老祁将那些生硬的学来的内容,纷纷摆上台面,好一派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恢弘气象,我紧皱起来的眉头,硬是到了下课的时候,才略略舒展开了一些。
期间,总也想起我那日登上仪器站媒体中心的画面,还有关长胜打来电话的语调……竟也实在安心不得。
心烦意乱,我终于无心再听下去,索性将老祁预先设计的导学提纲中的各个环节的名称,逐一记录下来,草草应付了事。
“作为语文学科主管领导,老韦,还是由你对老祁的这堂旨在推广‘高效阅读’教学模式的语文课,进行一番讲评吧。”林青山已经将听课记录平摊在课桌上,在参与停课的人逐一发表了评课内容之后,面带微笑地朝我说道。
学生离开后,偌大一个录播室里,就只剩下参与听课的文科组老师,面对林青山的突然“发难”,我将手里的笔放下,清了清嗓子。(待续)
·本故事情节纯属虚构,若有雷同实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