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十一个人》085·亵渎(10)【小说】

(2017-01-20 05:20:00)
标签:

教学环节

鬼城

絮絮不止

桂冠

修辞手法

分类: 长篇小说:三十一个人

《三十一个人》085·亵渎10

/韦步峰

《三十一个人》085·亵渎(10)【小说】

 

就在授课老师站在讲台上沉思,或许是在思考即将讲授的内容,也或者可能是在惋惜——惋惜什么,不得而知——或许是在让这堂已经进行了50分钟的课,如何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的时候,坐在最后排的一个男生,默默地朝她走去。

她一脸的蓦然,抬起惊异的眼:“怎么了?”

“老师,”那突然出现的男生显出很无奈的声调,“我没有……”

“没有什么?”

“刚才发的……”

“啊,”老师似乎有些释然,连忙走下讲台,一面让男生回去,一面用了“理所应当”,或者“没什么”的神色对其他学生说,“前面的同学给他一份,缺的,等老师给你们补。”

就在那些似乎已经没事可干的听课人纷纷抬起头,露出惊愕表情的时候,我却笑了。

这样的情况,我也遇到过。

——分发的材料不够。

但为了防止出现这样的情况,我通常多备三两份。记得在学期初文印室统计学生数的时候,我就曾特意叮嘱过负责文印的王老师:今后初一印卷,不乱哪个学科,都多印35份吧。

与此同时,我还给出一个王老师很容易接受的建议,超出的部分,等由我签单好。

学校里印刷学习资料,往往会有计数错误或者空白页的情况出现,倘若完全依照学生数来印,很容易出现短缺。

如此大规模的公开课上出现这样的情况,责任当然不在授课老师。

用此机会,我跟转头对同学小声说:“可能真让你说中了——两节课,连堂呢。”

“早说啊,”同学的脸上堆满不满,但马上,她又有些好奇地问,“你说,就这节课,还用得着上两课时?”

是啊,明明一节课就可以讲授完的课文,非要扩展成两节课来上,如果确实注入了更多的知识,也未尝不可——无论作为“主体”还是“主人”,学生总是授课的主要关注对象,传授他们更多的知识,培养他们更高的能力,增加授课时间,也未尝不可,但问题是,这堂课进行到这里,整体框架已经确定——无非是将从《看云识天气》中学来的知识,再在课外阅读文本中去落实——容量如此少的一堂课,根本用不着如此处理吧。

授课老师很镇定地走过去,果然从前面一张桌子上抽出一张:“你俩用一张。”给了方才走上去索要材料的学生。然后,在教室里走动的时候,一面又不停地提示学生“先看《莺》”、“快速浏览,抓住要点”之类的话。

按照我的理解,凡是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老师不间断地对学生做各种提醒,是对学生不放心的表现,同时也是缺乏自信的一种反应——很大程度上,更是教师备课不充分的集中暴露。

既然在本环节开始前,就已经做了必要的要求或提示,在学生行动过程中,也就没有必要絮絮不止——我在集中精力思考问题的时候,最痛恨被打扰,难道学生就喜欢?

一个真正懂得认知规律的人,怎么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

很多年前,我参加全市语文学科教研活动,在评课的时候,不少人对授课老师加强了学生读的训练的设计颇为推崇,纷纷引经据典,非要将这种“读”作为那节课的靓点,但我却不以为然。

轮到我发言的时候,我照理先将整堂课做了简短而全面的回顾,也在“颂歌”过后,梳理出一些不关痛痒的瑕疵。在发言行将结束的时候,我直击重点:请问,朗读是学生思考问题的最佳方式吗?

我的话音刚落,不少人立刻面有难色,一时间瞠目结舌者不在少数。

我不否认很多人都在本着“老好人”的态度,说好不说孬,同时非要趁机展示自己业务方面过得硬,滔滔不绝地引用崭新的教学理论剖析课堂教学的做法,有利于教研活动的顺利进行,对活动组织者而言,是一种增光添彩,然而这样的风气,如此的态度,果真能够达成教研的真正目的?

如果只是为了堂而皇之,只是为了能写出一份漂亮的活动报告,大可不必如此兴师动众,耗费了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却搞一些中看不中用的“绣花枕头”出来。将课堂实录分发到各学校,按时收取评课记录即可。

谁都明白形式主义害死人,但又有多少人真正能逃脱得了这“斩不断,理还乱”的束缚呢?

“据说她是国家级教学能手,莱州市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

关于授课老师的一连串的头衔,冲击着我的耳鼓,令我不觉倒吸一口凉气:难道,她如今公务缠身,致使曾经让她摘取如此光华耀眼桂冠的基本功都生疏了?

学生们还在忙得不亦乐乎,听课教师有不少人抓了手中的听课记录本,充当蒲葵扇,一下下急促地摇着。

2分钟,仅仅过了2分钟,授课老师就等不及了:“跟咱学的这个《看云识天气》在写作手法上有没有有共同的特点?结合刚才这个同学说的,运用了打量的修辞,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描写。你看这一课的,《莺》这一课的——我找个同学读一下课文的第二段吧。咱们班谁读的课文比较好?推荐起来读一下——谁?还是请这个同学起来读吧。”

授课老师指了指最后一个回答过问题的女生:“你,起来读吧。”

我笑着将工作笔记合上,放在不远处的凳子上。

唉,至于吗,真是一个环节也不少!

窗外,天空依旧蔚蓝,更远处的那些为建设楼房而耸立的塔吊,正发出“吱呀呀”的声响,不绝于耳。但窗户太高,离得又远,再加上窗外有高耸的装饰物的阻挡,看不清工地上的情景。

这里原本属于荒郊野外,因为亚沙会的承办,变得高楼林立,宽阔的街道才四通八达了;如今,亚沙会结束已经整整四年,当初跟风冒进而遗留下来的闲置的商品房不在少数,怎么还在建。

建了一个小区又一个小区,到底有多少人住呢?还不是一个鬼城接着一个鬼城在蔓延?

组织者将公开课安排在这所学校,也是基于扩大影响的考虑。(待续)

 

 

·本故事情节纯属虚构,若有雷同实属巧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