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十一个人》084·亵渎(09)【小说】

(2017-01-19 05:20:00)
标签:

良莠

原则

应付了事

窃窃私语

倾心

分类: 长篇小说:三十一个人

《三十一个人》084·亵渎09

/韦步峰

 《三十一个人》084·亵渎(09)【小说】

按照我一贯遵循的评价一堂课良莠的原则,如果是我管理下的语文教师这样授课,至少有两点——态度和能力——会成为我集中抨击的“点”。

其一,缺少统一的布局。这堂课的重点什么,在课堂一开始,不是已经让学生集体朗读了吗?怎么在落实的时候,丝毫没有体现出这一重点,难道评价一堂课的标准只是看“有没有”?

既然已经确立了教学重点,那就要将整堂课的所有环节,都设置成围绕这一重点来展开的“元素”。无论这些环节的身份,是用来铺路,还是用来启发、落实的,都要为教学重点来服务。眼看就要下课了,教学重点才刚刚开始落实——实在令人心痛不已。

其二,准备不充分。从目前的情形来看,这堂兴师动众的课,注定要以失败的局面收场了。造成这一窘状的罪魁祸首,说得直白点,当然是授课老师的备课的时候,应付了事。《看云识天气》是初中阶段的老课文,历来被当做研读说明文的范本,是讲读课文。很多听课人,在他们还是初中生的时候,就听别人讲过,如今他们当了老师,又在给他们的学生讲。

但越是这样的课文,越不好讲。要想打破听课人久存于心的先入为主所形成的印象,很不容易,需要另辟蹊径——当然也可能这些通往罗马的道路早已经为很多人所知晓,但异军突起的险胜的可能,总要以精心准备为基础。等闲视之,只从互联网或别人那里取一个现成的设计据为己用,怎么会熟练驾驭,怎么会行云流水,在讲授知识的时候,又给人带来美感呢?

——将“讲授知识”、“形成技能”与“创造美感”有效统一,历来是我倾心追求的课堂教学的最高意境。

面对这么多的人,面对如此高规格的待遇,怎么能用这样草率的态度来应付呢!

在学生乱成一片的自由发言中,她兴冲冲地走到讲台上,将衣袖一绾,笑容满面地说:“这一个,大家认识比较清——那么,再以后,那么,学习说明文,或者是,我们写作说明文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说明方法的运用——好了,前面说了,这是一篇科普小品文,是不是啊?科普小品文,它属于说明文,但是它跟一般的说明文……并不完全一样,因为有着明显地区别,大家看——68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对‘莺’的介绍,有这么一段吧?这就是典型的,一般说明文。这一块,就是典型的一般说明文,你看它这一段,跟咱们这一课,在语言上,同不同?”

“不同——”

“为什么?不同在哪?”她点起来最前面的被她夸赞为“指令明确”的男生。

“就是看课文上的文字,作者都写得生动有趣;而这个《中国大百科全书》对莺的介绍……嗯……写得……嗯……只……那个……只……只是把这个‘莺’,‘莺’这个科的简单地介绍了一下……,嗯……没有……嗯……没有用上一些这个……修辞手法。”

她立刻又很赞许地说:“你是个会思考的孩子!这个,会思考,太可怕了!哼哼哼,请坐,你太棒了!”

“明白了?”她手捧着书,转向全班,但学生们还是没有回应她,她就继续说道,“他找出来,一下就找出来了……这个不同了,咱们这一课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就是科普小品文的特点。你看,‘科普小品文,也称文艺性说明文,它借助文学笔法,将一些枯燥乏味的科学知识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你比如说云与天气的关系,云和天气的关系是多么枯燥乏味的关系啊,但是作者写得这样生动形象,所以它是‘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让我们‘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我们前面说的,都是它的科学性,知识性,我们也得到了一些知识,是不是?那么它的‘趣味性’和‘文学性’是怎么提现出来的呢?它的趣味性和文学性是怎么提现出来的?或者说,作者是用什么方法,为科学知识披上美丽的外衣的?它不过就是介绍一下科学知识,但是呢,它给这些知识披上了美丽的外衣,那么通过什么方法来做到的?其实,这个同学已经说了一条了。”

教室外面传来了悠扬的下课铃声,但她仍然继续说道:“哪一条啊?说修辞手法,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是不是?好,我们作为第一条。”

她拿起黑板笔,在已经空等了一节课的“看云识天气”五个字的板书内容下面,先竖着写下了“美丽的外衣”五个字,然后又起笔到右边,对照手里擎着的讲义,继续写出“善用修辞”。

“嗯……他刚才还提到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描写,是不是?好,我们看这个生动形象的描写,你看……你再把这一课看一下子,还有……这个……前面这一课,《莺》这一课,快速地读一下。”

话音刚落,她就立刻从讲桌上拿出一沓印刷好的想必是练习题之类的纸,一面发给学生,一面说:“老师再给你发一个《动物与尖端技术》的短文,你看怎么能给这些科学知识‘披上美丽的外衣’。除了刚才这个同学说的,善用修辞、生动形象的描写,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好,先看一看《莺》吧?快速浏览一遍!”

坐在学生后面听课的教师,忽然窃窃私语起来。

“她这节课到底要用多少时间啊?”我的同学,这回是有抱怨过来了,“总不会是一口气要上两节课吧?”

“嘿,”我脸上不动声色,声音却冲口而出,低低地,“看这样子,好像是。”(待续)

 

 

·本故事情节纯属虚构,若有雷同实属巧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