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个人》083·亵渎(08)【小说】
标签:
荒谬说明方法齐鲁名师混沌明显的口误 |
分类: 长篇小说:三十一个人 |
《三十一个人》083·亵渎(08)
文/韦步峰
“说明文,它也是一种文学体裁,就跟我们学过的记叙文、小说——看那个小说,是一样的。它是一种文体,它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客观地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这样一种文体。
她总是试图将自己的话,修饰得跟演示文稿中已经呈现出来的现成文本不一致。我不知道这是一种怎样的心理,是认为那些“呈现”太单薄——单薄也来自精心设计吧,还是再向学生很分明地暗示着什么呢?
此处一处明显的口误,她自己并没有发现。
——将说明文解释为与小说“一样”的文体,实在荒谬!
说明文、记叙文,是按照行文所采用的的主要表达方式来定性的,而小说,则属于四大文学样式的一种,怎么可以与之同日而语?这种给学生造成日后文体知识上的混乱,竟然来自“齐鲁名师”,实在令人大跌眼镜。
难道“名师”就可以公然违背原理,就可以公然挑战权威?
我在处理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总是很慎重,生怕学生因为区分不清形成错觉,为今后的学生设置了人为的障碍;但“名师”丝毫不惧怕这一点,此之谓“所以‘名师’”吧!
“大家有所了解即可。那么,为了把它所介绍的事物,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我们要用上一些相应的说明方法,比如说:打比方……”
学生们很显然看到了演示文稿所呈现的内容,于是就有人依次念出来:“举例子……”
授课老师立刻兴奋起来:“哦,你们这不是知道嘛——列数字、作比较……还有引用资料,小学的时候学过?”
“是的——”
“老师多此一举了哈!”说完,她转身又快步登上讲台:“那我们看看,这个课本,哪一些用了打比方?哪一些,哪一句话用了列数字?哪些是引用——早知道,我就给大家……给大家出一个……一个净答题了。”
学生都埋头下去,正试图从课文中找寻答案的所在,授课老师又马上说:“你看第三段,说这个卷云的时候,它说——如果说卷云,咱们大家肯定没有印象,是不是?不知道什么样的叫卷云,那么它用了一个打比方,它说‘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棉纱’,这就把……卷云的特点,给说明白了,就生动形象了,就具体化了。只要看见非常薄的、丝丝缕缕地飘着,像羽毛、像棉纱时候的云,就叫……什么云了?”
“卷云!”
凡是无关紧要的内容,“名师”一律采用耗时费力的小组讨论,而只要一触及授课重点或学生解决起来有困难的部分,她就直接给出答案——这是怎样的“名师课堂”?简直令人瞠目解释。
如此展示的公开课,到底要让那些急火火前来求学的年轻语文教师学什么?
“哦,明白了吧,这就是打比方的好处:生动形象地说明这个事物的特点,”走上讲台,一转身,又忽然加重语气道,“除了这一点,还有没有?还没有打比方,你看书——有没有?找到了?”
“找到了——”
“太多,太多了,是不是啊?”她指了一下之前发言很好的一名女生,“你起来说一下。”
但那女生似乎并不知道老师是在让她回答,或者压根就没找到,只静静地坐着,没有一丝反应。于是,授课老师,拔腿就往南面走,一边走一边说:“太多了啦,这个打比方。来,你说!”
此时在南面中间位置的一名男生的举手,无疑是给了她脱困的机会,连忙喊他起来。
“第三自然段,‘如果有卷云,成形成横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男生口齿并不清楚,读到这里,他停了下来,神情有些茫然地望着老师。
“就是——卷积云,是不是?”
“嗯。”
“其实这个打比方,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那个什么?”说到这,她已经摆出了一个答案发音时的口型。
“比喻——”学生们当然会意,就跟着说了出来。
“不是‘像’,是比喻。用在说明文中,就是为了把这两种事物,用了另一种事物,把它说明白,它采用了这个打比方——还有没有?”
“有——”
“有,太多了!不说了吧?太多了——再看,看这一句,它是什么?70页——哦,69页,在倒数第二句‘云块四周散发出金’……不是,‘它们常在2000米左右的天空’……这句是什么?”
“列数字!”
“这就让我们明白了这个积云在哪个位置?对,2000米左右——这个建筑物太高了,有多高?不知道!它有10米左右,是不我们就有印象了?哦,原来是10米左右——比较具体,准确。你再想哈,咱们介绍了这么多种云,一种一种底介绍,是吧,作者介绍得非常清楚啊?那么这是一种什么说明方法?”
见学生茫然不知,就又说:“一种一种地介绍,分门别类地来介绍……”
“分类别——”忽然有人抢道。
“对!”授课老师忽然很喜悦的样子,“这就叫分类别!为什么用分类别呢?为什么要分开来讲?你看我们平时听这个讲话啦,或者……看课本上一些东西,‘第一、第二、第三……’,这也叫分类别。为什么要用,要用这样……这样的方式?”
学生没有回应,教室里只有偶尔响起的翻书声。
“放一块写不行吗?先这这个,再写那个……一块,放一块来写,行不行?”
“不行!”有人跟道。
“为什么?”
依旧没人作答。她于是急速向后退,双手一摊:“很清楚啊,是不是?呵呵,就是为了——条理清楚。
“所以,在以后,咱们在进行写作的时候,也要——这个分门别类地来介绍,不能糊涂地放到一块儿——混沌地放到一块儿。再看,有没有引用资料呢?刚才有同学说出引用资料,有没有引用资料?引用……”
“有!”
“哦,哪一句是?”
“……三更雨……”
我下意识地瞅了一下时间——44分24秒。(待续)
·本故事情节纯属虚构,若有雷同实属巧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