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十一个人》078·亵渎(03)【小说】

(2017-01-13 05:20:00)
标签:

败像

牵强

主观因素

演示文稿

攀谈

分类: 长篇小说:三十一个人

《三十一个人》078·亵渎03

/韦步峰

 《三十一个人》078·亵渎(03)【小说】


她的课的准备,并不成熟——至少在课堂语言组织上,总是很生疏。如果用初来乍到做辩解,也说得过去,但面对讲台下众多的长期充实课堂教学的人来说,这理由的确太过牵强。

能够被定义为“名师”,当然应该熟练驾驭课堂,面对从未接触过的学生,也不例外——这些情况,做为名师当然预先有所准备。

她的耗费2分多钟的课堂导入,在我看来,并不成功——除了与课文内容没有多少挂链,而且极容易造成学生求知思维的发散,不能有效引导到云与天气之间关系的层面。

然而,那些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却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我不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但有着跟我的学生一样的装扮姿态。尤其他们发言时的强调,我是那样熟悉。

——如果不是因为意外,或许,他们此刻正坐在我的教室里学习的吧。

想到这意外,我心中顿时又陷入纠结的境地。

学校招生受挫,学生数越来越少,当然有不可抗拒的客观因素。在那么近的地方,新建一所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学校,无论校舍还是内部设施,都堪称一流,当然会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吸引力,让众多学生家长趋之若鹜,确也正常——谁不想到条件更好一些的学校就读呢。

距离远办不到,距离这么近,只要情况允许,当然还是选择新校——这是最朴素的大众意识,没什么好特别的。

然而,对我的学校而言,出现如今的败像,也的确有太多令人愤恨之处,主观因素,怎么可以忽略呢。

好端端一所学校,在短短的几年内,社会声誉日渐下落,内忧外患,终于沦落到如此地步,着实令人痛心。

回顾我来这学校的十年间,同样的校园,由人声鼎沸和络绎不绝,演变到如今的许多地方人迹罕至乃至门可罗雀,与学校内部的管理失当脱不了干系。

管理失当,当然与老师的不负责任密不可分,但究其实质,也还是领导不作为或者乱作为所致。

教师,不可能出现太多丧失教育良心的人,之所以对工作采取消极应付,能少干就少干,能不干就不干,还是受打击而造成的。

首先是领导层失职,不能针对学校实际和教育发展情况,制订出激发教师积极性的制度,反而在人事安排、工作待遇等方面不从大局出发,眼睛只盯着自己认为亲近的圈子想问题,做工作,任人唯亲,必然会挫伤更多人的积极性。时间久了,人心凉透了,正如倾覆而出的水,怎么可能再收回去呢!

其次,领导内部不团结,搞帮派,起内讧,严重削弱了对学校大局的掌控权,助长了歪风邪气的形成,失却了牢固的群众基础。一部分领导,工作不积极,成绩不突出,却以晋升职称为名,向学校提出照顾,结果要求没有得到满足,于是工作更加不积极,甚至不上班,不参加学校日常活动,在教师中形成恶劣的影响。

领导如此,还怎么去要求教师做到遵规守纪呢!

我相信在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有向善情愫的,然而还是出现如此惨痛的自私内斗局面。我也曾扪心自问,如果我是那些拈轻怕重的教师,如果我是那些多年都得不到优秀而心生怨毒的领导,工作中是否还如现在般尽职尽责?

再加上这些年,国内教育形式并不好,各种制约教师正常工作的条条框框层出不穷——种种规矩,有很多是教育主管部门的当权者本着眼不见心不烦,只要自己任内没有意外发生就行的心态制定的,全然不在乎教育规律和由此而形成的不利于教育发展的社会影响。

教师放不开手脚,只能加重学生难管局面的产生。飞扬跋扈,打架斗殴等情况的发生,把学校搞得乌烟瘴气。很多受此伤害的学生,纷纷敬而远之;再加上一部分人有意无意的夸大其词,让本已举步维艰的学校,雪上加霜。

——内忧外患由此形成。

“拿出课文,翻到69页,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将给你留下深刻印象,或最感兴趣的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这个……先交流给同学间,然后介绍给大家,好不好?”授课老师一面并不熟练地操作演示文稿,一面说。

“好——”只有几个学生在相应。或许他们都在观望,毕竟眼前的教师对他们而言,有些新奇。

但老师并不放心,又进一步问道:“你们有没有小组的划分?”

在得到学生肯定回答后,又问:“都靠着吗?”

“不!”

“哈,那好,就这节课,每小组四个人一组,好不好?你们临时推选一个组长,行吧?”

学生纷纷露出有些茫然的表情。

“老师,最后两个人的空着的。”坐在最后一排的一个高个子男生站起来。

“啊?”

“老师,就是每四个人一个小组,到最后,会剩下两个人……”

“你们两个人一个小组行不行?”那名男生坐下后,老师继续说,“你当组长,行不行?开始,开始读课文!一定要注意圈、点、标、注,将课文标上段落,先读课文哈。”

太多的“行不行”和“好不好”,终于形成了授课老师的语言风格——她的本意,也并不是在征求学生意见。

学生便动了起来,有不少已经按照方才老师的分组建议,转到后面,还有的将书本翻来翻去,仿佛马上就要展开小组讨论的模样。

老师绝对看出了端倪,就又说:“读课文,怎么读呀——张开嘴,放开声。”

然而学生的声音是放开了,但他们并不都在读课文,而是相互间纷纷交头接耳,一片纷乱的局面。

我才记起讲课开始前,我曾跟之前是我的属下而今调到此处的一名教师攀谈过,她说这里的学生五花八门,尽管有来自全市各个地方的,但多数还是祥瑞小学的,行为习惯很是不好。

这话,终于得到验证了——学生们并未读几句课文,就立刻转来转去地展开讨论了。

课文已经读过?(待续)

 

 

·本故事情节纯属虚构,若有雷同实属巧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