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十一个人》076·亵渎(01)【小说】

(2017-01-11 00:32:14)
标签:

教研活动

师训站

器宇轩昂

甬道

味道

分类: 长篇小说:三十一个人

《三十一个人》076·亵渎01

/韦步峰

《三十一个人》076·亵渎(01)【小说】

 

我的原本一直很惬意的心情,顿时陷入谷底。

怎么可以在一个班,有这么多的贫困生?按照惯例,以往一个级部的学生,也不会有这么多家境贫穷的学生。记得当初调查贫困生的时候,有不少教学班,真正平困的学生往往一个都没有,上升到整个级部——五个以上的教学班,真正符合“贫困”标准的,也不过三五人。但有时为了完成上级贫困生救助指标,也往往实行摊派,采取矬子里面挑将军的方式,把次贫困的学生也罗列其中。

反正贫困救助款由政府拨付,跟学校毫不相干,倘若完不成上级分派的指标,对学校工作整体考量,当然会形成不必要的损伤,实在没必要。

记得有一年,当我们很认真的将贫困生呈报到校方,反馈回来的信息,竟然是让我们重新调查——而且附加了如何开展贫困生救助工作的特别说明。

身为农村中学,怎么会没有贫困呢?既然有,那怎么才这么几个呢?

一系列的质问就会随之而来。

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只能“委曲求全”,既然上级非要求完成既定的数量,那就报满。

应当承认,在过去几年的落实贫困生救助工作中,有太多本不应该救助的对象,成了这项由国家发起的,旨在救助贫困学生,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的益民工程,流于形式,成了全社会的笑柄。

尽管上级政府部门,在推行这项工作的时候,也曾煞有介事的三令五申,也曾堂而皇之的红头文件,但具体工作,毕竟还需要由学校来完成,

但很快,我还是给了自己一个比较满意的解释。

他们原本就在那里,从没有因为在小学和到初中的变化而发生任何改变,只是,那些关于钻营的人,跑去了别的学校,而他们却能够一如既往,固守着属于自己的世界,不肯离去。

那么,凭借违规手段去了亚沙城中学的学生,会是什么样子呢?

“老韦,你明天带着老赵和霍春兰,去亚沙中学参加语文教研会。”林青山副校长见到我,马上说道。

“明天?”我一愣。

“是啊。”

“明天要开会了,今天才通知?”

“没办法,师训站今天早晨才来的通知……”

“那我明天的课,都没办法调换了呀!”我说出了最令我困惑的理由。

林青山一摊手:“不行的话,就把课调到后天——无论如何,教研室, 哦,师训站组织的教研活动,还能不参加啊!”

参加,当然要参加。

只是,对这种连缓冲的机会都没有的突发事件,我们早已经习以为常,抱怨几句,也实属正常。

仓皇之中,我只能将明天上午第一节的语文课,与下午第三节英语课对调,和第四节课一起,成了连堂课。

——第四节,原本就是我的。

亚沙中学,距离我校顶多三公里,这还算上了右转、左转、再右转的曲线距离,若只丈量直线距离,顶多三分钟的车程。

——难怪那么多学生舍近求远,宁肯呼吸着“毒操场”的空气,也要到新落成的学校去。至于他们是否合乎标准,稍微有点是非观点,哪怕是操了最简易的判定标准的人,闭着眼睛就能想清楚,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我第一次去亚沙中学,参加由师训站协同教研室初中组组织的教研活动。

校门口停了车,我夹着不曾离手过的工作笔记,沿着崭新的校院墙外面的甬道,踱着步子,一路向东。

先我而到的不少人,都将车子停靠在亚沙中学大门口以东,而我停车的校门口以西,则寥寥无几。

——对所有来参加教研活动的人来说,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是陌生的。

校门口的宽阔的公路以南,正有大功率的起重机在“吱呀”个不停,一次次将沉重的建筑工程材料,由地面提升到半空中。

为了繁荣周围楼盘,促进当地经济,第三届亚洲沙滩运动会一结束,市委市政府,连同下设各机关,就纷纷搬迁到原本用于亚沙会的国际会议中心。门口的牌子一换,耗资一个亿的宏伟建筑,摇身一变,就成了市委市政府的办公大楼。

单单让昔日荒芜人间的不毛之地成为办公区,远远起不到繁荣经济的目的,于是怀有远见卓识的领导们,寻了一处空地,借用与亚沙会有关的名字,建成了亚沙城小学和亚沙城中学。

小学和初中紧挨着,中间只隔了两道院墙和一条并不宽阔的街。

此前,在亚沙城中学刚落成不久,我也层随了众朋友的脚步,从海边返回的时候,曾特意经由此地。见过雄伟的教学、办公楼,也见过器宇轩昂的大门口。

而今,再来到这里,眼前曾坑洼得几乎无法跑车的马路,都已经铺上了沥青;大街的南面,是拔地而起的众多民用住宅。

当地楼盘建设,绝对供大于求,许多由政府扶持的开发商,按照市委市政府规划的蓝图,夜以继日,让一座座住宅楼拔地而起,硬是人工建造了一片机具现代气息的“居民区”。

居民无处寻,只见那些孤苦的楼房,兀自静默在由海上飘来的轻柔的雾气里,沉静而富有诗意。

经过门外警惕的眼神,我们一大群人一起通过了那道大门。

眼前就更加宽阔起来,当面一个十分宽大的广场,令不少前来参加教研活动的教师咋舌。

“到底是政府有钱。说在哪建学校,很快就可以建起来;说怎么建,就怎么建……”

——身后,有人絮絮不止。

“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修建学校,能招起学生吗?”

我听得出,这是一个女人的声音。

忽然高出八度,绝对压过了众人的“往往语”,很有些忧国忧民的味道。

“从我们学校和吉游学校抽调呗。”我说。(待续)

 

 

·本故事情节纯属虚构,若有雷同实属巧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