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443·石破天惊(中)【小说】

标签:
信访局建议硌硬含金量证书 |
分类: 长篇小说:流年 |
石破天惊(中)
——长篇连载小说《流年》443
文/韦步峰
但最终,我们还是一起吃了一顿饭,不过不是专为小何而设,而是因为要毕业了,大伙一致建议,在毕业前,赶在人齐的时候(从开始到最后,人齐的时候几乎没有),找个好点的饭店来一个猪八戒啃猪蹄,也不枉相聚一场。
我早就知道,与教育学院为邻的海军工程学院的内部餐厅伙食不错,而且这家餐厅为了创收,也对外营业——就选在这里吧。
钱收起来了,我转手递给了老杨和大杨(另外一所农村中学的计算机专职教师),点菜选酒,让他俩全权负责。一是继续发扬我偷懒的一贯作风——这类事最烦心,往往众口难调;二来,也是在有意避开嫌疑。果然,酒足饭饱之后,小何开始过问花销了,追着二杨非要分门别类,将酒、菜的花销弄个明白,结果把二杨硌硬①得不轻。大杨咧着嘴笑,老杨则冲我嚷嚷,说上了我的当。
提议聚会的,是在实验中学任教的信访局孙局长的夫人黄老师,在我们本市所有参训学员之中,她的年岁最长,且待人和善有分寸,人缘极好。此建议一出,众人立刻响应。
孙局长原先也是教育系统的人,当初在大杨那所学校担任校长期间,接连创下不菲的升学业绩,先是被提拔到教育局任科长、副局长,后又调到信访局担任一把手。孙局长也是待人很和善的主,说话幽默,又没有官架子,口碑一直不错。他们的女儿更是出类拔萃,还在读初中的时候,就去了上海一所贵族学校读书,打得一手好乒乓球,让以乒乓球高手自居的老杨赞不绝口。
毕业典礼场面很气派但程序很简单,几个有头有脸的领导,接二连三地在出席台上侃侃而谈,将烟台市首次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活动描画得意义很重大,收效很显著,取得了之前预想的一切成果;同时勉励所有参训学员,要在新学年,将此番所学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毫无保留地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去,最大限度提升计算机教学水平,利用好各种电教资源,为教育的现代化发展贡献力量。
听着领导们言之凿凿的总结性发言,我的脸有些发烫——60多天的时间里,我除了学会了熟练上网,浏览了不少大型网站,美女图片也下载了不少,3.5英寸软盘整整装了一大盒(10张),而其他诸如网页制作、校园网的组建与管理技术等课程,充其量仅仅看了点皮毛,熟练掌握算不上,精通更属天方夜谭,这样的学习结果,如何能够完成领导们倡导的使命!
悄声说与老杨听,老杨微微一笑,给了我个定心丸:“绝大多数都没学会。”。
“哦,”我略略松一口气,“这还差不多。”
差多少,我自己也不知道。此刻我最显著的感触,就是漫长的培训终于结束,客居他乡的生活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背起行囊,挥挥手,终于可以回家了。
“请注意你们手中拿着的‘任职资格证书’,”高嗓门说话的,正是烟台市教育局师训科的科长,“含金量相当高——这是咱们烟台市未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上岗的唯一凭据,有这个证书,学校必须安排上岗,没有这个证书的信息技术教师,只能算是不合格……”
搞笑!
我是教语文的,而且将来也没有要抛却语文转而改行教信息技术的打算,真真危言耸听得厉害啊!
我低头看着塑封了的“证书”,左边是:
韦傲澜同志,男,31岁,于2001年7月9日至8月18日在烟台教育学院参加“烟台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培训班”学习,成绩合格,特发此证。
落款是烟台市教育局的大红印章。
右边印有“学习成绩”,我的成绩都是“合格”(估计应该没有优秀,至于不合格,当然更不会有),合计320学时,计64学分。落款是烟台教育学院的大红印章。
我拎在手里,轻轻呼啦几下,暗想:含金量,嗯,是沉甸甸的,真是花了我不少的钱呢!
“持有此证书,就能教微机了?”离开电教室往宿舍走的路上,我特意问老杨。
老杨睥睨,咧嘴一笑:“是呢,想教微机,将此证一亮,校长就乖乖让你教了……哈哈哈……”
“不想教呢?”
“不想教,往抽屉里一丢,锁上就行了——不过这证书有个好处。”
“什么好处?”
“评职称,继续教育学分一下子就超了。”(待续)
================================
①硌硬:胶东方言,令人厌恶。
·本故事纯属虚构;若有雷同实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