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266·苦海无边(上)【小说】
标签:
试图阻拦实验室棚子地窖洋溢 |
分类: 长篇小说:流年 |
苦海无边(上)
——长篇连载小说《流年》266
文/韦步峰
按照规范学校实验室建设标准,之前坐落于小黄楼前的那一整排由十二间教室改建而成的实验室,显然不符合要求。而且,随着未来入学学生数的不断增加,原有教室数量也会严重不足。
鉴于此种情况,兴建新实验室势在必行。
姜校长自然是该项工程能够顺利进行的积极倡导者,而且早在一年前,镇教委正式立项之前,就已经安排他的“御用”建筑队打好了地基,抢占了有利地形。
虽然中途曾有多次险些夭折的迹象发生,但总体上说来,有惊无险——姜还是老的辣,不少教师这样评论道,如果换了别的校长,绝对过不了教委主任试图阻拦这一关。
至于姜校长究竟用了怎样的手段,让实验室的兴建终于纳入议事日程,当然不是我这无名小卒所应能知晓,但从姜校长实验室立项之后表现兴奋的程度来看,该是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当然也包括财力。
“还想偷工减料,”姜校长从施工现场站起来,向着围观的一群人说道,“在我这里,没门!”
经他介绍,正在施工的这一处被挖掘出来的深坑,建成后是用来存放化学药品的地窖。为确保地窖不渗水,教化学出身的姜校长颇动了一番心思。在接连否决了施工方的两个方案之后,最终拿出了他自诩万无一失的两层混凝土中间浇筑沥青的方案。
“这是我从修地瓜窖子中总结出来的经验!”面对众人的点头赞许,姜校长娓娓道来,“我家的地瓜窖子,前后总共修了三次,前两次都是渗水。”
姜校长此言不虚,他的位于村子最西面山脚下的老宅底下,的确有一处泉眼。平地间尚有清澈的山泉涔涔流出,最终汇入村里的小溪里,况且掘地为窖,那水势大得自然可以想象。
“直接用水泥,谱不粘;在水泥上面抹上沥青,粘不住——当然还是不行。最终,采用这个法子,地瓜窖子里再没有出现一滴水……”姜校长兴致勃勃。
“净吹!”同为教化学出身的祁老师打断他的兴致,“我不相信你家的地瓜窖子里一滴水也没有——你信吗,你信吗?”
我很不明白祁老师这么做,到底出于何种理由。论私交,他与姜校长是铁得不能再铁的关系;但在众人眼前,他往往如此不给喜欢吹嘘的姜校长面子,到底是善意的制止还是习惯性的哗众取宠?
总而言之,这样的斗嘴阵势,我不喜欢看到。
倒是怀了很急切的心情,想一睹实验室落成之后的风采,是否果如姜校长畅想得那般辉煌,那般实用价值极高。几个月后,长长的一拉溜十七间高大威猛的实验室终于竣工了。
学校还按照农村建房子的习俗,燃放了大量的鞭炮,撒了许多糖果和小饽饽。围着看热闹当观众的,除了全校的师生和食堂的师傅,还夹杂了几个邻村里闻讯赶来凑热闹的闲人。
此时的姜校长,俨然农村里自家盖房的老农,满世界张罗着一切纷繁复杂的事物。欢喜的神色洋溢在脸上;脚步也轻松起来,走在那一大堆乱石上面,简直如履平地。
如果说,兴建实验室是姜校长在任上所做的一件大事,那么在实验室前面,扯东往西再建一长排停放学生自行车的车棚,则只能算是实验室之后,学校基础建设中的附属工程。
尽管硬化了那么大面积的路面,竖起那么多从楼房撤下的下水道生铁管子,又在焊接成屋顶模样的铁架子上,盖上五彩的尼龙瓦。
姜校长大搞工程的兴趣有增无减:在小黄楼前专为教师修建了一个小型车棚之后,还在自家院子沿着西墙跟,在正屋于西厢之间的空地上,还搭建了一处高度更高的棚子,其用料,跟学校里使用的一模一样。
——我见过,其他不少人也应该见过。(待续)
·本故事纯属虚构;若有雷同实属巧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