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访仙境⑻【游记】

标签:
蓬莱阁方丈瀛洲蓬莱秦始皇 |
分类: 跋山涉水_游记合集 |
踏访仙境⑻
文/韦步峰
据说,修建于1061年(宋朝嘉祐六年)的蓬莱阁,与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但此三者乃盛传之“江南三大名楼”,韦注);但在我看来,它没有“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的豪迈,也没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愁绪,更没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气度,它所拥有的,只是神话。
战国之前,就有“蓬莱、方丈、瀛洲在海之中,皆神仙所居,人莫能及其处”的传说。齐威王在意了,燕昭王心动了,都派使者前来探险,其目的都只是访仙求得长生不老之药,但都没有如愿。后来世道变了,朝代换了,但其“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仙山(蓬莱、方丈、瀛洲,韦注)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上》)的传说却长盛不衰,而且更加神乎其神。终于,灭六国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坐不住了,借东巡之名前来求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武帝等不及了,专程摆圣驾前来访仙。一时间,蓬莱便彻底蒙上了神秘的面纱,迢迢日月惟神往,人间仙境独蓬莱。
其实,所谓“蓬莱、方丈、瀛洲”是神山,是古代劳动人民没能充分、正确认识自然世界的一种想象。最早,居住渤海沿岸的人,看到渤海中常见的海市蜃楼,不明白它的成因,以为海中真的有如蜃楼中所见的岛屿,便真到海中找寻,果然于海中发现了一些陌生的岛屿。而且,有些较大的岛屿上还有人类居住。中国著名古文字、考古学家王献唐先生在《炎黄氏族文化考》一书就曾指出:“蓬莱”就是“风莱”,为“风夷”、“莱夷”所居之地;“方丈”之“方”为“风”的转音,“丈”即“场”,“方丈”就是“风族”,也就是“莱夷”所居之地;“瀛洲”之“瀛”即“嬴”,为“嬴族”人所居之地,“嬴族”也是“夷族”,为“东莱”的土著。后来这些名称在人们的口传中不断发生音变,渐渐偏离了原音,而且岛上居民的生活情况,也变得越来越扑朔迷离,直至成为神秘虚幻的代名词。流传过程中,又不断附会上人们的愿望,加入不同的认识,逐渐被演化、升华为一种很有影响力的神话文化。
更有甚者,后来“八仙”的“加盟”,更加让人间仙境蓬莱,染上神秘的光彩,直至有人提出所谓“蓬莱文化”,而且非要与“昆仑文化”去相提并论不可,着实有些不伦不类。
提起“昆仑文化”,这事就有点大了。“昆仑文化”其实就是被学术界争论了很长时间的“汉民族西来”学说。先来看看为了探寻汉民族由来所费的周折:先由《周礼·大宗伯》(“以黄琮礼地”)及其《郑注》(“此……礼地以夏至,谓神在昆仑者也”,“祀地,谓所祀于北郊,神州之神”)中的内容,推断“昆仑是汉民族的根据地”。又由《尔雅》(“河出昆仑墟”)、《史记·大宛列传》(“《禹本纪》言河出昆仑。昆仑,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以隐蔽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采来。而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说文》(“河水出敦煌塞外昆仑山,发原注海”)、《水经》(昆仑墟在西北,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也。其高万一千里。河水出其东北陬)所言,才隐约断定“如今于阗河上源一带,一定是汉民族古代的根据地了。”(吕思勉《中国通史》)。最早出现在汉代(“淮南八仙”),后经元杂剧润色(马致远杂剧《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第四折《水仙子》,吕洞宾对八仙的介绍),直至明朝吴元泰的演义小说《东游记》才选定的几个残疾人,再混以几乎可以说是讹传的关于“三仙山”的臆想而构成的纯属消遣所需的“杂家之说”,怎么可以跟厚重、博大的事关整个华夏民族由来的有着丰富内涵的“昆仑文化”同日而语呢!
前往蓬莱阁的路,还有很远,且在不远处的半路,立着一个连屋顶的“瓦”都是木质的纯木结构的“板房”,锃亮的不锈钢割成的过洞上面,写着“检票口”和“入口”——久负盛名的蓬莱仙阁,就在那木屋顶上的丹崖山了。(未完待续)
精彩点评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