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访仙境⑼【游记】

标签:
蓬莱阁三仙山游记大结局石板路 |
分类: 跋山涉水_游记合集 |
踏访仙境⑼
文/韦步峰
映入眼帘的丹崖山顶上的建筑,是一群而不是一个。在这些并非同一朝代(明清时代都有增建和扩建)所建的建筑群里,最早当属蓬莱阁了。我加大相机的景深,那些建筑就倏地奔到我的眼前了。蓬莱阁高15米,坐北朝南,双层木结构,仅次于临崖而起的如今装了避雷针和探照灯的,搭建在一律用青砖垒起来的两层台子上的亭子。
就是这个亭子,抢占风头几百年,让不少只是远望或只见过图片的人误以为形体单薄的它,便是蓬莱阁。有很多各式各样的屋顶的蓬莱阁建筑群(据说,这建筑群由蓬莱阁、天后宫、龙五宫、吕祖殿、三清殿、弥陀寺六大单体及其附属建筑组成),此刻正掩映在绿树的环合之中,凸显一股笑傲人间沧桑的风骨和雍容典雅华贵的不凡韵味。
突然,我眼前一亮,连忙调整相机镜头,对着那些屋顶细细打量。这是一片典型的中国古代殿堂风格的屋顶,有明脊、垂脊和压脊,有几处压脊“咬合”在一起,形成高耸的塔顶,或与明脊相连,也高翘着鸱吻的尾了。但鸱吻头前的怪兽,有三个的,有四个的,还有五个的。他们坐落在各色屋脊上,或蹲、或趴、或眺、或立,形态各异。它们是不同朝代建筑的有力证明,一般说来,中国唐宋时期屋脊上怪兽的数量都是双数,而明清也采用单数。据说蓬莱阁建筑群有不少是当地百姓自建,受官方制约成分较少,这反倒它们以庄重古朴,自然本真而著称了。
不曾买门票,启程回归既定的时间也越来越近了,在连拍几张照片之后,我决定沿原路返回。
踩着平整的石板路,我们开始往回走。那些来时观赏过的建筑和路边的商品,再没有引起我的兴趣,倒是想那丹崖山顶的建筑群和爬上垛口,为蓬莱阁拍照的那个炮台了。
如果说岳阳楼是专为三国时鲁肃阅兵(220年)而建,滕王阁是李元婴为纪念自己担任洪州都督(653年)而建,黄鹤楼是当年(223年)只为夏口城瞭望守戍而建,那么蓬莱阁,是因何而建?是专为观赏海市辰楼,还是于此等待仙人落脚?仙人也好,蜃楼也罢,都虚无缥缈得令人失落,但正是这失落,又悠然点燃了人们渴盼的情怀,在移走了海王庙之后,又如愿兴建起这宛如蜃楼的阁,寄托的仍然是飘渺。飘渺,这大概也是华夏道家文化的趋向,更是千百万炎黄子民期望自己有一天能达到的境界吧。不管怎么说,将自己与早八百多年的“楼”并列,将本身虚幻却非要与实用去角逐,无非是自恃了蓬莱、瀛洲与方丈的威名,有些无恐与傲慢了。然而仙阁,自有它无边的神力,千百年来令几多文人墨客前来驻足神往。然而他们神往和观赏到的,又都是什么呢?是悠悠海波平,还是幽幽羡仙情?更何况,这一方幽深与宁静竟与那不远处挺起的阴森森的炮口,竟显得如此另类。倘若非要用火炮来保卫神灵,或是神灵的佑护竟然不如炮火,这样的神灵,不信也罢。
路面上的石板,很平整,但我却依旧感觉不舒服——没有脚步磨平的厚实,却处处见到机器切割的痕迹。正如那悬挂着“振扬门”的城门洞,高高拱起,却又不失假冒的岁月侵蚀,触及内心的,只能是被愚弄,被嘲讽。明朝的城砖,我认识,比眼前的大得多,结实得多,想必遥远的当初,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与如今依旁的人们决然迥异了。想到那收停车费的矮胖子,想到那慵懒得靠着树歪立的保安,想到那叫嚷着“都卖二百二”的女人;想到石板路,想到“海波平”,想到身价昂贵的葡萄酒……我决定收拾心情:蓬莱,我也来过——来过而已。
离开停车场的时候,正好是下午两点。同游者:尉旭志、尹吉、刘辉虹、李莉、杨少波、修芹玲、姜风志、曲秀红、于丽华。
二〇一四年十月二十五日
(全文完)
《踏访仙境【游记】》全文:
1.未经许可,禁止全文转载或部分引用;
2.所有照片,均由Canon PowerShot SX500 IS 2014年10月17日拍摄。
精彩点评辑录:
洒脱--竹林:尽管名胜古迹有些失真,让老师最后有点失落和失望的感觉,但老师写出那么多好的文字,绝对是不虚此行,充分利用了眼前所有的资源,真真正正地为走过的每一步留下了足迹,让人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