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跨越⑺【随笔】

(2014-10-17 06:32:34)
标签:

经典诵读

现代文

古典诗词

煞费苦心

教授

分类: 心语独白_散文随笔

跨越⑺

/韦步峰

跨越⑺【随笔】 

Canon PowerShot SX500 IS 20141016日拍摄

姜岚教授的话语很风趣。威海人,但她的普通话纯粹得找不到半点威海痕迹;嗓门很高,心态很好,对事业,对家庭充满自信。她主讲《诵读的发音与吐字归音》,偌大的会议室每一个狭小的缝隙,都有她清脆的声音在回荡。

 

我对姜教授“诵读的发音”和“朗读的要素”里讲授的内容,并没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可能是姜教授制作的课件,如她的声音一样的极具感染力惹的祸,一些人频频站起来用手机、照相机拼命记录着PPT中的内容。在我看来,无论是声、韵、调的发音,还是占主导地位的韵母分类,作为语文教师,都是必须掌握和经常运用的知识,怎么会有如此狂热的兴趣呢!但很快,便知道了其中的原因。

 

我教了二十多年的语文,常常遇到不会书写拼音和标注声调的学生,我也总是不厌其烦地为他们讲解诸如字母的位置安排、韵母的整体认读乃至所标声调的写法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在他们很认真很仔细的倾听里,我常常隐约感觉到问题的症结并不在他们身上。如果说“zh-u-“àng-zhuàng”,全然不知道“uang”是独立的韵母还可以原谅的话,那么将“yu”中的“ü”当做“u”来读,便让人怒不可遏了;至于“i”和“u”的同时出现,始终搞不清声调应该标注在哪,则更是司空见惯的事。我说“‘i’、‘u’并列,调在后”,学生问“为什么”?我说“‘ui’是‘uei’的缩写,‘iu’是‘iou’的缩写,省略的部分距离谁最近,声调就标注在谁身上”。学生这才“哦”!

 

很显然,不少语文老师,本身对汉语拼音就搞不太分明,更谈不上对学生将清楚了。我们的学生,正是带着这样那样的本该弄懂而没弄懂的困惑走出校园,步入社会的……想到这里,忽然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悲哀,这悲哀终于幻化成一丝绝望了——“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基本的拼音规则都搞不明白,何谈对诵读!我笑了:或许这是一个契机,现代的汉语拼音规则毕竟与古诗文里的“古音规则”相去甚远,说不定对诵读经典是个好处——我笑得很彻底。

 

跨越⑺【随笔】 

Sony相机 20141016日拍摄

 

我对姜教授讲主讲的第二环节“用气发声和吐字归音”中的“吐字归音”很感兴趣。她将诵读与歌唱联系起来分析,教大家如何运用丹田气来完美发声,更令我惊讶的,还讲到正确的发音可以“用气流裹住声带,进而起到保护声带之功效”,我乐了——怪不得我的嗓子吼了那么多年,竟一直洪亮有加,极具震慑力,原来我早就是一名气功高手啊!只可惜,派给姜教授的讲授时间,毕竟太少,当我还在“字头”、“字腹”、“字尾”与“出字”、“立字”、“归音”里找寻着对应关系时,姜教授匆匆略过去了。她是一名很授课经验的教授,怎么会不察觉台下那些随意拨动的脑袋,正在越来越多呢!

 

但同时,我认为收获最大的,是记住了她“插曲”里偶然涉及到的,诵读古诗文时,对题目、作者、正文音调处理技巧和每天用一口气诵完《静夜思》的练气方法——于教学生诵读很实用,于加强自身练习很有好处。

 

细想起来,很感激本次活动的组织方——烟台市教体局语委办。他们在内容的安排上可谓煞费苦心,从理论到实践,从诵读的基础知识到个人技能,让我们一干人等,的的确确速成了一次。(未完待续)

 

精彩点评辑录:

 姓王的锅  : ⑴姜岚教授的素养、学识、风度的杀伤力足够大,美好,总是短暂,但是装饰了梦。⑵见兄弟浸沉在揣摩中,陶醉于收获时,我也是彻底地笑了。与台下那些随意拨动的脑袋来说,这份尊重实在是杯水车薪呢。⑶教授慧眼,不动声色,删繁就简,见好就收,那是高境界。⑷一想到现实,心就收得紧了,任重而道远啊,同感!⑸等你归来时,台下更狂热!⑹想到兄弟的牺牲,心里就充满了感动,集体跨越不正需要这种坚守吗?因此,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跟上节奏,继续前进……

 

梦一回路一转:说到汉语拼音这一块我深有感触,大学里我们开设了现代汉语和语音课。现代汉语我们讲声韵母,语音课我们是和现代汉语结合讲发音以及拼写规律等。在我的记忆里最早接触拼音时老师并没有告诉我们iu是iou的省略之类的。也能理解那时年龄太小,讲多了理解不了。但之后到了初高中就几乎不涉及拼音之类的知识说到汉语拼音这一块我深有感触,大学里我们开设了现代汉语和语音课。现代汉语我们讲声韵母,语音课我们是和现代汉语结合讲发音以及拼写规律等。在我的记忆里最早接触拼音时老师并没有告诉我们iu是iou的省略之类的。也能理解那时年龄太小,讲多了理解不了。但之后到了初高中就几乎不涉及拼音之类的知识,感觉脱节了。在我们可以理解的年纪这块空白了,以至于很多人不是专业原因疑惑就无法解答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跨越【随笔】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