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随笔】
标签:
诵读经典诵读张家声诵读风格任志宏 |
分类: 心语独白_散文随笔 |
跨越⑹
文/韦步峰

按照陈先生所言,诵读古诗文不在于音量的大小,全在于对读音的正确识读和音调的合理掌控。做到这两点,就能够体会古诗文的醉人韵味和真切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就解决了不少人用现代文朗诵的方式,体会不出经典古诗文魅力的问题。而10月15日上午,主讲《诵读的模式误区》的华思童,却在一味强调陈先生一再摒弃的那些东西,着实令人费解。
华老师一开场,就借用其恩师的观点,猛烈攻击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千秋史话》、《到西部去》、《国宝档案》栏目中的主持人、编导、解说员任志宏,用了千年不变的嗓音,误导了许多人。而且,为了增加说服力,又捧来国家一级演员、导演、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话剧表演艺术家,曾为电影《大决战》担任画外音的张家声的观点为其“助阵”。张家声也好,任志宏也好,华思童老师的不知名的恩师也罢,都应该算得上著名的人物,想必在朗诵上也都有属于自己的音色和风格。这正如同一首歌,不同的演唱者,完全可以采取不一样的演唱形式去演绎,至于哪一种方法恰当,那一种风格更容易被接受,是作为观众一方评判的事物。存在即是合理,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这本身也是个性演绎的一种体现。就央视的《国宝档案》的栏目特点而言,也的确需要任志宏那样低缓而耐人寻味的配音风格;而张家声那沉稳之中透着悠扬,缓慢之间藏着的高昂的音调,也的确令《大决战》增色不少。

Canon PowerShot SX500 IS 2014年10月15日拍摄
正如我喜欢通俗歌曲的同时,也从未排斥过民族和美声唱法一样,我喜欢张家声,也喜欢任志红。全中国的诵读者不可能有同一个音调、同一种风格,即便真的做到了风格、音调都相同,那鉴于个体的差异,读出来的效果还是千差万别。因此,按照自己对诵读的理解和风格,去诵读好文本,将自己对文本的处理意图向别人讲清楚,才是作为一名专家、学者所需要做的事情,至于旁家所言,别派风格,当汲取则汲取,不能认同也便无需身怀敌意而伺机泄私愤。
我对体态健美,穿着牛仔裤在讲堂过道间走来走去的华思童老师,也不是很了解。看他昂扬的神采和俏皮话层出,他倒更适合出现在宾朋满座的婚礼殿堂,尽管洒脱地拿麦克,尽管用启发式的互动诱导令全场热烈——婚庆主持似乎更适合他。而实际上,他的对古诗文的诵读水平,也的确令我不敢恭维。他的“听了以上几位老师的诵读,我感觉压力很大”的调侃,其实是在拿着实话骗人了,我以为。
沸沸扬扬的一上午,华思童老师的启发式教学很成功。他临时抓来的几首古诗,让台下的人反复读,变着花样让其他人做评判;又随意抓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一篇日本人写的他连体裁都还分不清的《长春面》,也还是让台下的人反复读,反复找诵读者的瑕疵。“之所以我不读,是因为我不敢读;而且一旦我读了,我今天上午的课也就结束了”,华老师说。我认为是对的,在这一点上,他说的是真话。有几个被他点名或是主动站起来诵读的人,也确实读得很好,而且其中有几个的诵读水平,也绝对在他之上。但这丝毫不会妨碍华老师作为主讲的身份,最起码,他可以将本次活动的主办方——烟台市教体局语言文字委员会办公室交付的“诵读的模式误区”讲清除。但直到最后,我还是没能从他的嘴里觉察到那“误区”在哪。
课程的进行,还真的极具戏剧性,被华思童老师打了一通闷棍的任志红,却马上有人旗帜鲜明地表示由衷地喜欢。她就是主讲《诵读的发音与吐字归音》的鲁东大学文学院的姜岚教授。(未完待续)
精彩点评辑录:
幽灵公主: 现在还对老师一边溜达一边读课文的情景记忆犹新呢,声音似乎仍然近在耳畔。
姓王的锅
:
⑴陈先生是忠于事业的学者,是专家,他对诵读的正解让人耳目一新,心悦诚服,这是学术风范!华思童乃烟台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看过其主持的《超级歌友会》,就其主持风格来说,赞同兄弟的观点,或许其做婚礼主持更合适一些。他表述的观点、他采用的形式,气场是足了,可“误区”没了,呵呵,你懂得。⑵对于诵读教学,我们像是在徘徊观望的门外汉,也许更像是在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孩子,亟需高人指点、引领。陈老师也好,华老师也罢,站在不同角度上都给大家上了一课,其思想与观点与会者自有评判,其意义日后自见分晓。⑶老一辈表演艺术家,在配音、朗诵上风格迥异,堪称百花齐放。其作品深入人心,后人耳熟能详,津津乐道,可见其艺术生命力之顽强。这是经典中的经典,更是一笔永恒的财富!⑷用最简洁,最直接的方式切入,这是兄弟的高明之处。行文中既有对讲座内容的叙述,又有鞭辟入里的观点,读者的收获至少是两个方面的。喜欢这个调调,也感谢此番用心。⑸讲座大舞台,你方登罢我上场,不同思想、不同观点、不同思维的碰撞,带给每个人的收获,应该远远超出一般意义上的诵读教学研讨,我想兄弟此行该是赚得钵满盆满哈,祝贺!继续等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