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事Ⅲ【随笔】

标签:
馄饨幽静城市设计刺目垃圾桶 |
分类: 心语独白_散文随笔 |
饭事Ⅲ
文/韦步峰
又错过了晚饭时间,窗外的夜色已经沉了下来。下了楼,径直通过宽阔的广场,绕过那两个几乎是折腾了一个夏天,也没有几个人来坐的烧烤摊,就往最南面的馄饨店走去。
店里的灯还亮着,两扇玻璃门直直地敞着,除了悠闲着走来走去的年轻老板,再无其他人。我的有些急躁的心情,约略放松了下来;只几步,猛然放慢的脚步,就又匆忙起来,毕竟时间已很晚,倘若临近打烊的时间,怕给人家添麻烦。看到我,店主依旧很热情。微笑着说“没有牛肉馅的了”的话,又连忙推荐新品。
既然吃饭的地方有了着落,心情彻底放松下来,跟着他的指引,我立在柜台旁,望着墙上馄饨品种的看板,揣摩着那些不曾吃过的馄饨的口味,最终选定了韭菜鲜肉和玉米鲜肉两种。又要了一瓶青啤,寻了我常坐的位置,慢吞吞坐下来等。
“不知你喝不喝这个,”店主在将开了盖儿的啤酒和刚洗过了的酒杯送过来的时候,轻声地说,“我不太能喝上这个味儿……”我的邻座放着店主的笔记本电脑,那里正有被暂停了的电视剧的画面。电脑的旁边放着一个5升的啤酒桶。“有点发苦,是吧?”看一眼醒目的“Altenburger”,我立刻说。“是呢……你尝尝吧。”可能在我的眼睛里,他看到了许可,便拿了我的酒杯,缓慢地从桶里往外放着啤酒。
“啤酒本来就不是中国人发明的,喝起来感觉不适应,也正常。”说着,我下意识地笑了起来,“在我们这里感到不自在,也许到了德国人那里就是常态了。”“喝过这酒的人,都说不太好喝,如果你不嫌弃,就喝了吧。”他一面将装满酒的杯子递过来,一面又干脆将那桶也一起搬了过来。我喝下一口,的确是很苦的味道。“这酒打开几天了?”我问。“四天……五天……有一星期了。”他歪着脑袋,想了想说。我又连着喝了几口,强惹着碳酸气几乎无存的难耐。
馄饨煮好了。我眼前的小桌子就满满当当起来:两碗馄饨、一瓶酒、一个酒杯、餐巾纸,外加我的手机、钥匙和香烟。我一仰脖,将杯子里的酒喝光,很快用青啤斟满。搂起汤勺,端了馄饨送到嘴边,轻轻地咬一小口。馄饨并不烫嘴,玉米的清香和肉的鲜嫩一股脑发散开来。真心佩服那些专门研究食品加工的人,他们的能够将不同味道的食物,混合在一起,制造出崭新口感的奇思妙想,着实令人赞叹。香香甜甜的玉米粒儿,打破了肉的油腻,在甜和鲜交替的咀嚼里,终于让我赞不绝口了。
这间处在商城深处的小店并不大,两排简洁大方的桌椅,很透着幽静的现代气息。加工间里简单得只有两口小型的,与一般家庭用来热饭一样的锅,再就是一拉溜用来储存加工好了的馄饨的冰柜。他们的营销方式,很独特。馄饨、调料连同桌椅等摆设,都是总店制作好派送,用料、大小都被严格统一;店主所做的,只需将馄饨煮熟。省却了很多麻烦不说,质量也有了有效的保障。比那些用了变质的肉坑害国人的国际知名快餐店,让人放心得多。我是这里的常客,常于傍晚下班后,到这里来悠然一坐。喝杯啤酒,吃碗馄饨,偶尔也与搭讪过来的店主聊聊天,也算自得其乐。可以完全丢掉工作了一天的烦忧,让心情有一个很彻底的假日。
生活里的很多中意的去处,不在繁华,也不在奢华,只在于可以轻松弹拨自己心绪。于心海里寻一叶扁舟,映着隐约着的远山,做深情地眺望;或觅一条清幽、恬静的林荫路,悠然彳亍。如今太多人,关注了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熙攘而忘掉了幽静,在意了光彩刺目、涂脂抹粉的雕饰却丢掉了纯朴。这正如一座城市的设计,越来越多的规划、整修,正逐渐远离曲径通幽,抛却枯叶败草。面对充斥在人们的视野里的太多艳色、彩灯、大字、广告和标语等低级社会的基本图像,倒不如多去看看街道上的别致的路灯、长椅、花坛、栏杆甚至垃圾桶。习惯了被惊扰的人们,又有多少人记得撑着伞听雨,静坐岸边点数帆影的惬意?林立的高楼,固然不可少,但像伯尔尼泛着土腥气的阿勒河、京都如海如潮的枫叶又怎么能远离人们的生活?“经济大于行政,文化大于经济,自然大于文化。我们不管什么职业,都是自然之子。”(余秋雨《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
在做够了现代之仆之后,毕竟需要一个找回自然之子的去处。
站起身要走之前,这家小店迎来了它的第二个食客。OPPO T29
2014-8-13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