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事Ⅳ【随笔】


标签:
摔面郭城摔面非物质文化拉面手擀面 |
分类: 心语独白_散文随笔 |
饭事Ⅳ
文/韦步峰
OPPO T29手机2014年8月14日拍摄
胶东面食,有不少享誉全国的名吃:白面饽饽、油儿卷子、锅饼、山苜楂包子、菜饼子、糁状、发面、地瓜面汤……打卤面当然也是。
胶东的打卤面,系手擀。先将醒好的搀了食盐、食用碱而和得很硬的面团,用擀面杖推开后,缠绕在面杖上,再在面板上反复滚压,直至成为很薄的“面饼”。再展开,一层曾叠加起来。按一定的宽度逐次切断。最后将堆在一起的像危楼一样的“面断儿”拉开,便是一根根的面条了。除了和面,滚压时适时加入布面(谐音,胶东方言,用于防止湿面表面相互粘连的干面粉)等重要环节,刀切的功夫尤为重要。只要刀功好,切出来的面条是标准的四棱柱形状。尽管因堆叠会有“拐角”,但这丝毫不影响手擀面的质感。面条做熟后,晶莹剔透,富有弹性,入口咀嚼的感觉自然绝佳。为让增强面条弹性,面条出锅时,可使劲喥(胶东方言,用凉水浸泡,使其冷却)一下(牙口和肠胃不太好的人,不喜欢这样冷处理)。
我是擀面条的老手(请注意,不是好手,一字之差,会出人命的^v^),但做不了摔面。胶东摔面的掌门人在郭城,因此又叫郭城摔面。郭城摔面跟兰州拉面很相似,都是靠两臂技巧性地拉出来的面条。但摔面的面团,是摔出来的,而拉面的面团则是揉出来的。摔面的师傅,双膀不停地叫力,将拉长的湿面团恶狠狠地在面板上摔, “啪——叭”声不断,厚而敦实的面案都会被砸得晃悠。最后再将摔出来的面,作成拉面。顾名思义,摔面的出名,理所应当在于“摔”,跟手擀面很有一拼,是拉面基础上的再创造。
OPPO T29手机2014年8月14日拍摄 Adobe Photoshop Cs6校色
这家摔面店的店主,也是摔面师傅,看到我,很利索地问了句“一个人”后,便示意我随便找个位子坐下。而厨房里立刻奔出来一个高个子女人,忙着问我“还要什么菜”。不一会儿,我点的加肉摔面和半盘板儿(胶东方言,猪锨板骨的简称)肉送了过来,我立刻后悔了。那面碗里堆积如山的肉,也是板儿肉。既然点了,就吃吧。但几筷子肉下去,两小杯啤酒过后,我便彻底放慢了急行军般的速度,转而慢悠悠四处打量起来。
OPPO T29手机2014年8月14日拍摄 Adobe Photoshop Cs6校色、剪切
小店里的食客并不多,东西走向的三排桌,只有我坐的中间一排三张桌子上坐满了人。北边一张桌上的两个小伙子,吃面已渐近尾声;身前身后都是刚来;东南角靠墙的那一张桌子,是女人、儿子对脸坐着,男人居桌头的三口之家。我先是一愣,继而又差点笑出声音来。女的,吃几口饭,便不停摆弄着手机;戴着眼镜的儿子,神情有些木讷,典型乖孩子的模样;男人,背对着我,虽看不分明他的脸,但完全可以想见,绝对是店小二般的好脾气,他的手里,也拎着一瓶跟我喝的一样的啤酒。作为一家之主的女人,自然有得天独厚的言语权和决策权,看上去有些发胖了的身体,更突显了其在家庭生活中的领导地位。家庭成员身份,一旦被“合理”分工就绪,说话强调乃至坐姿、位置也便随之确立了。
OPPO T29手机2014年8月14日拍摄 Adobe Photoshop Cs6校色
“猪肠子不要炒咸了……”我对面桌上新来的两个男人中的裸着上身的那人,在很庄严地叮嘱服务员。高个子的女人,就一溜烟跑进厨房里去了。这样的夫妻店,有个很大的好处,除了“概不赊账”,还可以省下厨师和服务员的费用,收入应该不少。再加上一般都采用薄利多销的经营理念,各式各样的食客自然就多,但高层人士是不会前来的,他们的非高档不入的生活态度,于这里自然是格格不入。但少了他们的世界,更自然、更闲适,往往可以一边埋头吃着饭,一边听周围操着各种方言、语调的交谈,虽杂但也新鲜。窒闷的夏天,吹来一丝凉风;冰冷的屋子,飘过一阵暖风,都会令人神情一爽。这正如久居闹市的人们,总想着风尘仆仆赶赴名山大川;常居农村的人们,则会找机会去城里转转。换换环境,跟穿衣换换风格,吃饭换换口味,其实是一个道理。
我家附近,这样的摔面馆有两处。这是最近的一处;去较远的那处,需横穿两条马路,还要小心翼翼过一处正在紧锣密鼓施工中的楼盘。但那里据说是郭城摔面掌门人开的店,上次同事请吃饭,还于柜台显著位置,亲眼看到过由烟台市文化主管部门颁发的,货真价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