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要合理分配课堂时间【随笔】

(2013-11-27 11:23:33)
标签:

课堂教学

教学环节

时间分配

对比手法

败笔

分类: 封尘在未来_Other

要合理分配课堂时间

——课堂授课活动有感03

/韦步峰

 要合理分配课堂时间【随笔】

作为当年我校课例研讨推荐人之一,谭老师的阅读指导课曾受到市教研室初中组语文教研员辛的好评,并有过将其授课思路在全市推广的意图。我本人,也对谭老师的课堂教学给予过很中肯的建议,总体说来,评价一直比较高。

 

本节课,谭老师讲授的是作文指导——《巧对比写活人物妙比较凸显主题》。照例是简洁、明快的导入,照例是鲜活、有号召力的课堂语言。从授课实效来看,“何谓对比手法”及“对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两个方面讲授比较成功。特别是谭老师能够将文本中蕴含的人生启迪和哲理,情感体验和情感迁移,都能够因势利导,及时联系学生生活,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调到学生的积极性,关注课堂,关注对比的写作手法。

 

课堂引入后不久,即展开对阅读文本《送报少年》的研读,研读过后,便是对文中出现的两名具有强烈对比意义的少年的分析,由“送报少年”的勤快、开朗、活泼、诚信,牵涉到“我的儿子”的懒惰、狭隘、自私、狂妄,进而将“儿子”的“品行”与课堂上的学生日常表现进行对照,引起了绝大多数学生生活体验和情感上的共鸣。这一步,谭老师做得很成功。我在听课记录上当即写下:让学生评价文中人物,这是很不错的引导,有利于激发学生情趣,尽管这并不是本节课的重点。

 

针对文本中对比强烈的部分,谭老师采取先行略去,待学生深思后,通过PPT课件予以呈现的做法,很有“看点”,学生在跌宕揣摩的情感体验中,不知不觉真正体味到了“对比”手法在行文之中的妙用。较之理论味道很强的灌输,有效得多,实用得多。

 

例如,在《送报少年》文本中略去的部分,呈现为:

 

我既高兴,又对儿子的少爷做派很不满意。八点多钟还穿着睡衣,卧室里的空调一直呼呼作响。每天千呼万唤才起床洗漱,然后,打开电视,靠在沙发上一边喝牛奶,一边不停地换电视频道……我说:“高考完了可以休整一下,但不能天天这样睡懒觉,一个青年有没有抱负,就看他能不能早起床。”

儿子不屑地说:“你的观念早过时了。”

我说:“你看看人家送报的少年,每天5时就起床。”

儿子笑得更干脆:“他是干什么的,我是干什么的?我是新世纪第一代天之骄子,我进了大学,还要攻读硕士、博士,还要出国留学。”

一个大雨滂沱的日子,送报的少年头一次误点了。上午9点半钟时,才出现在我家门口,他浑身衣服湿透了,像一个落汤鸡,胳膊肘上有一道摔伤的血痕,报纸也打湿了一角。他像一个做了错事的孩子嗫嚅着说:“对不起,我摔了一跤,自行车也不能转了,连报纸也弄湿了……”我刚说了声“没关系”,儿子却夺过报纸狠狠地一摔:“换份干的来,这份不能看!”我一边解围,一边把儿子推进房里。

 

不单单学生,在场看过文本的听课教师也深深动容,我当时是满怀了一份感动和深思的。

 

但随之而来的一个明显的不足,不能不令人在感受了本堂课的精彩之后,扼腕叹息。谭老师用丰富细腻的语言,极具启发引导性,不断从学生生活实际引发他们的思考,无形中造成了耗时严重的后果,致使后面的本该成为重点的“练笔”部分,只得做蜻蜓点水般的麸皮仓央,落一个虚无缥缈的形式主义结尾。

 

正如方才所言,对那些学生一看便知,一想就得的感受,根本无需费过多口舌,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钟里,如何将导、学、讲、练、评等环节的时间比例有效分配好,是最能体现语文教师课堂授课素质的衡量依据。就本堂课而言,训练的重点,当然是学生在学会了对比手法之后进行应用。可先添加现成文本中“被有意略去”的片段,然后将对比应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如此处理,教学任务才算达成,训练目的也不会得不到有效落实。重视了实效,才是评价一堂课的关键标准,那些绣花枕头般的靓丽风采,只能是看热闹的外行竭力推崇的看点,于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并无半点益处。本堂课的设计可谓精妙,是动了一番脑筋的,但依然是“唯恐学生不会”的“善心”导致教学推行过程中的严重失衡,这不能不说本该精彩之中的败笔一撇。

 

就教学过程而言,谭老师一口气设计了“感受对比”、“触摸对比”“品味对比”、“温馨提示”、“添加对比”、“实战演练”和“深情寄语”七个环节,不可不谓多矣。以我之见,完全可以将这些名目繁多的环节浓缩成发现对比、品味对比、应用对比、总结对比四个环节。其中,“应用”为最重,“品味”次之。如此调整,可将更多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具体的反复实践中获取真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