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的学生动起来【随笔】
标签:
阅读教学文本阅读移情肢解气氛热烈 |
分类: 封尘在未来_Other |
让更多的学生动起来
——课堂授课活动有感02
文/韦步峰
张老师的课,从我拿到学生递过来的导学提纲便知道了大概。这类多篇文本“集团冲锋”的阅读模式,早在多年前我便领教过。当时讲授这课型的,也是初四级部的语文老师——谭老师。而且我还记得,那次有教研员参与的公开研讨之后,这种课型便有些风靡了。至少在我们单位是这样。而且,此后参加全市中学语文研讨时,也有重温的几次机会。
但到手的导学提纲有些异样,除了缺少涵盖本堂课学习重点的概括性很强——如“对比阅读”的标题外,其他导纲上有出现的提示性内容,也都被悉数略去。倒是第一篇文本的标题——《善意》出现在了整份导纲的“最前沿”。探寻身边一同听课的祁老师,得到的结论也是闪闪烁烁,有些迷离了。
其实这堂课的中心内容,也还是通过如张老师板书的“对比阅读”,来提高学生的对文本综合分析的能力;训练从不同的文本之中找寻其异同,训练概括、归纳的语文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层次。所选的五篇文章,从不同的侧面折射出一个共同的主题——弘扬人间至纯至真的爱,无论《善意》中对小女孩残缺右手的有意忽视,《孩子,其实你不必这样》中老师用“奇特”的方式救济贫困的优等生程海,《如果感动幸福你就跺跺脚》中截去左脚的德皮勒老师对因遭电击而失去右手的詹姆斯的用心照顾,《体面的乞讨》中杰弗有意不去拆穿生活拮据的“我”的谎言,连续几个星期予以“施舍”,还是《暖》中小安娜故意用“因为糊涂而多带了一副手套”,就能让倔强的翠丝欣然戴上,而“不会生冻疮”。
这么多优秀的文本一股脑挤进一堂课,让人感觉到一种歉意了。
多年来,听过张老师不少课。他的慢条斯理的讲课方式,一直没有改,看上去也似乎永远不会再有些许的变化了。课一开始,张老师就指出比较阅读的属性及本课的学习目标,可谓短平快,接下来的过程,也便与那些“优良品种”发生最直接关系了。但张老师并没有努力去发掘这些优秀文本所蕴含的人间至情,而是在文本间游走,采取了前挂后连的跳跃式推进,于文本间穿梭。放眼全班,学生皆作埋头“冥思”状,整堂课下来,能跟上趟儿的学生不过三两个,余下众人恹恹欲睡者众。我不禁眉头连皱,暗叫“可惜”,思维便跟不上张老师的“步伐”了。
我在听课记录上奋笔疾书:语文之美,哪里去了?
的确,原本可以让学生如饥似渴参与交流的文本,瞬间变成了枯燥的阅读分析材料,在罗列其后的思考题面前,大多学生纷纷对此闭了眼,欲听不明,欲逃不能,其痛苦感受可想而知。究其原因,是文本被肢解的结果——我一直坚持一个观点:肢解文本,就是对文本最大的伤害。因为肢解,足以使饱含情感的文本被割裂,被乏味,从而失去了其作为灵魂感染优势而沦落为干瘪的片段、枯燥的句子。
如何让语文课活起来,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在阅读课上真正动起来,积极参与老师引导的阅读过程中,达成阅读教学的目标,是一项众望所归而又艰难的课题。简言之,可以利用先“动之以情”,将文本的精神感染与学生的心灵体验快速联通之后,再将文本的“神”转移到学生的身边人、周围事,用了被感动的眼光去重新审视(移情),再“晓之以理”,引导学生发现自己最平实、最常见的生活之中所蕴含的“美”。建立了这样的“连接”之后,再去分析文本,就会最大限度地调动更多学生愿意参与,积极在参与中获取新知。倘若这样做了,课堂气氛的热烈起来,便指日可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