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碎【随笔】

标签:
素质教育摔碎教育韦步峰杂谈 |
分类: 心语独白_散文随笔 |
摔碎
文/韦步峰
周末与老朋友聚首,酒酣情浓。不知不觉中,酒水、茶水饮下不少。谈笑间竟然也不得不跑几回酒店的厕所。那厕所并不宽阔,靠里面的地方还堆了两个废弃的纸盒子。上面的一个,很明显是包装大屏幕电视机的,而下面的则光秃秃的,在迎着我的一面用粗笔写了“摔碎”两个字。那笔画勾勒得不伦不类,倒也看得清楚。
我盯着那两个字看了很久。摔碎,大概是告诉人们箱子里包装的物品一摔就碎,含有警告意思。倘若不摔——好端端的物品为何要摔——扔、砸、压、踏又如何呢?
小时候,经常在本家一个二伯母家里,看到各种各样的已经“挪作他用”了的纸箱子。这些箱子上面尽管文字五花八门,但那些相同的符号我却记得很明白。箭头,具有指向性,表明箱子堆放时哪面朝上;雨伞,无疑是防雨,是怕湿、防潮了;而那高脚的酒杯,最不抗碰,稍稍用力,倘若不均,便会导致箱内物品破碎,含有轻拿轻放的意思……小小的几个图标,所有的警示类言语都包涵在内了,可谓是简单明了,不识字儿的人也是一看就懂了的。
但眼前的箱子,却避简就繁地写了一大堆笔画,弄出一个似是而非的意义,令人匪夷所思,不可不算是识字儿人多的时代里的败笔。倘若毫无绘画技能,高脚的酒杯画不好,画其他的杯子又容易造成误会,那表示“易碎”的文字现成就有,何苦舍了“易”而求“摔”呢?文化水平的问题,还是意识层面的问题?
我们并不缺少这种“问题”。早先我们的学校教育,不记得有现在这么多的伸腿不学习的差等生。当初,一场考试下来,各个分数段里的学生几乎呈均匀状分布,成绩低的学生绝对有羞耻感,往往抬不起头来,往往避讳与人谈论学习成绩。但如今,天翻地覆了,那些成绩极差的学生,有不少竟以差为荣,高谈阔论起来,大有“不给老师学”的洒脱气概。逃学、违纪、不写作业,蛮横、怪异、不干人事者比比皆是。这种陡然间的“造山运动”是有一个分水岭可寻的,记忆里大概应该从推行素质教育的年代里画一条杠子。素质,最早是一个生理学(人的先天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指神经系统、脑的特性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概念。后来,用在心理学上,专指心理活动发展的前提。尽管各门学科对素质的解释不同,但素质以人的生理和心理实际作基础,以其自然属性为基本前提的属性则是相通的。教育就是以个体生理的、心理的成熟水平的不同为基础,量身定制个体的受教育程度。所以才有了及格、不及格,优秀和良好之分。个体差异既然存在,那就不要回避,正如巨人和矬子都需要走路一样的道理。
教育本身就含有提高受教育者素质的任务,教育的最终结果,必须围绕学生受教育后的水平来衡量。考试成绩高,身体条件好,思想品德高尚,会劳动、爱劳动、能唱歌、会画画……自然都是教育追求的结果,自然也属人的素质范畴,缘何非要强硬地给新时代的教育冠以“素质”的限定成分?我不明白“素质教育”的倡导者们当初是出于何种理念、何种目的提出这个怪异而不伦不类的新名词。倡导、推行到最后出来更多的不伦不类的怪现象。
别再去刻意为了标新立异,哗众取宠地制造一些似是而非的怪异出来,实实在在地做点实实在在的工作才是当务之急。教育怎么搞,自然有教育者本身去为了教育的最终目的而鞠躬,还学校一个教育的自主权,去除那些将教育行政化的怪异,也让那些只会喊号子,却不会走步子的所谓的教育专家少空话多做实事为妙!推行所谓的“素质教育”多年来,我们看到的又是什么呢?真的重视了素质,真的提高素质了么?对中国沿用了几千年的教育策略和方法,采取彻底摒弃的做法,自然是粗鲁与莽撞的行为,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素质教育”之前的教育并不是一无是处,否则,也绝对不会有建国前教育出来“诺贝尔奖”的得主,也绝不会让中国在“四大文明古国”中仅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