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馄饨【随笔】

(2013-03-27 19:31:12)
标签:

馄饨

民间美食

流传

混沌

道教

分类: 心语独白_散文随笔

馄饨

文/韦步峰  馄饨【随笔】

晚饭吃的,是馄饨。

 

超市里绞好了肉,回家和面、切韭菜,待馅儿制作妥当,面也醒好了。擀皮、切片,瞅瞅馅儿有些干,索性加入一只鸡蛋,搅和成粘稠状。拿来皮,挑上馅儿,四周捏在一起,又将底下的两个角拉在一起用力一捏,一个圆鼓鼓的馄饨就包好了。一个一个地捏下去,不一会儿,整排整排的馄饨伸着飘逸的“翅膀”静候下锅了。炝好锅,倒上水。待水烧滚,一个个馄饨又忽闪着跳下水,去触摸成熟的快感了。三个滚儿之后,那些拥挤在一起的馄饨,纷纷鼓着滚圆的肚子,齐刷刷连同放了作料调好了味儿的汤一起,被盛进碗里。

 

端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饨,狠吸一口碗里冒出的热烈而调皮的气,自有一种急不可耐的先食为快的欲望。用筷子夹一个放在嘴边,呼呼吹上几口气。翘起嘴皮,靠上牙齿,连皮儿带馅儿猛地咬下一块。完成任务的牙齿张开,在一边观望舌头的紧张了。舌头将落进嘴里的那一块馄饨尽可能地用舌尖高高挑起,还不停地蠕动着,妄图拉牙齿下水。就在这推来诿去的协调里,被切碎的馄饨下了肚。嘴巴一吧:“不错!”余下的那一半馄饨顷刻便蹈了前者的覆辙。有了密切配合的经验,嘴皮、牙齿和舌头各显其能,不一会儿,满满一碗馄饨尽沉腹中。

 

馄饨【随笔】馄饨是汉民族的传统美食之一,早在西汉还只是饼的一种,称之为“有馅儿的饼”(扬雄《方言》中有“饼谓之饨”的记载,以汤水煮熟,称“汤饼”)。我们的祖先“认定”馄饨没有七窍,开始的时候称其为“浑沌”,因其事物的属性,后来被规范为“馄饨”。起初,馄饨与水饺并无二致,到唐代才得以正名。但因各地方言和吃馄饨的时令有不同,馄饨名号繁多:中国北方及江浙一带称馄饨,广东则称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称抄手,新疆称曲曲……

 

中国人冬至这天吃馄饨的习俗,传说不一。较为“有理”的,应算“道教说”。古时候冬至这天,京师各大道观有盛大的法会。道士唪经、上表,庆贺元始天尊诞辰。元始天尊被象征为混沌未分,道气未显的第一大世纪。“馄饨”与“混沌”谐音,便将吃馄饨引伸为打破混沌,开辟天地。“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 (《燕京岁时记》)后世不再解释其原义,只将“冬至馄饨夏至面”流传下来了。

 

上周接儿子回家,途中问及早餐想吃啥。未经思索,儿子脱口而出“馄饨”。也许是他饺子吃腻了,包子吃够了,找来馄饨换换口味。带他进了永和,叫来大碗的馄饨吃了。问及口味,儿子只给了我两个字——好吃。其实,那馄饨并不好吃,结结实实的一包肉和菜和成的馅儿,有些木渣一般的感觉,倒是飘在汤汁上面的馄饨【随笔】几缕紫菜似乎清爽可口很多。但比较起来,永和早餐里的馄饨还算正宗,但也似乎只是源自他的招牌而萌发的放心而已——怎么比得过我亲手包的呢!我最爱吃的馄饨便是这种和了肉和韭菜的馄饨。实在又清爽,口感好,味道美。这年头不少人并不喜欢自己动手,主要嫌其麻烦。类似馄饨一样的源自民间流传下来的美食,如今也只能在餐馆、快餐店里享用了。

 

我一直有这样的担心,我们民族里流传下来的美食、传统会不会在若干年之后,因为人们的“嫌麻烦”,最终只能品尝“别人”的手艺,亦或者失传了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