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春节:春晚【随笔】

标签:
央视春晚赵本山2012央视春晚主持人小品导演杂谈 |
分类: 乡土情怀_春节漫笔 |
春
“春晚毕竟是春晚”和“春晚也只能是春晚”,是对上世纪八十年代开播的央视春晚的众多评价中提炼出来的两个决然不同的观点。
前者,无非是对财大气粗的央视每年除夕的这场除夕盛宴的高度肯定,肯定起艺术水平,肯定其在老百姓心目中的显著地位;而后者,似乎并没有将央视的春晚看在眼里,认为其再好,也仅仅算得上众多为春节精心设计的众多电视节目中的一档。
发纸、上供等一切不可或缺的仪式均已举行完毕,就连晚饭也紧三火四收场——中午吃得太晚、太饱,本也无需太费“口舌”。晚上八点,央视的春晚准时开播。我便跟家人一起,痴痴地看。看开场、看主持人、看纷纷上演的节目。边看边想,遇到有了共同话题,全家人还很相当然地议论一番。但看了不到两个小时,家人陆续回到自己的卧室,因为早知道没有了赵本山,喜欢他的儿子竟然能够破天荒成为坚持到最后一个离开电视机的人,我实在佩服他的执着精神。
在中国,凭借电视媒体,小品曾经直接压倒了当属于国粹的艺术形式之一的相声,而且经由一阵狂猛的东北风,俏皮话连篇的二人转演员的加盟,小品不可一世了。赵本山的退出央视春晚,尽管褒贬不一,但无论如何也应该算作是央视春晚的一大硬伤——他一直是综艺界的一张王牌,盘踞央视春晚优秀综艺类节目金奖十几年——至于陈佩斯、宋丹丹等综艺大腕的耍大牌也就随之消散了。不过此前,我曾突发奇想,认为赵的“急流勇退”应该也算是件好事,至少能够某人让出一条成功的路,否则一直挡在那里,令其他的优秀人才永无出头之日,但到了晚会真正上演,毕竟有些莫名的遗憾——赵本山,还是赵本山,尽管“土”但“土”得有特点,能够用“土”的言语激发电视观众的笑容和爽朗,也能“土”出时代的精神。
这些年,看央视春晚看得多了——每年都看,并且很多次看重播——自己的欣赏水平终究是提高了。从刚开始的透过黑白电视看,到后来的超大屏彩色饱览,随着央视的春晚一路走来,我也终究能够对其一边挑起大拇指,一边数落起瑕疵了。在文化娱乐生活极度匮乏的年代,央视能够审时度势,以其雄厚的实力和横扫一切的影响力,横空出世地推出这一紧紧抓住传统文化脉搏的电视节目,应该说是创造了一个电视界的神话——“在演出规模、演员阵容、播出时长和海内外观众收视率上,一共创下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综艺晚会3项世界之最”。1983年开播的央视“春晚”如今已经深入民心,家喻户晓了。人们乐此不彼地一边看着央视春晚一边守岁,真是一个不错的形式。
然而,央视的春晚最终也并没有摆脱社会发展的束缚,这些年也惊爆出不少令人瞠目结舌的“内幕”,在全国掀起热议也绝非其只是众矢之的。但是央视春晚的历史功绩,仍然是勿容置疑的功不可没——毕竟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节日生活,给原本就传统文化浓厚的中华大地注入了一股新的文化气息。而且,伴随着央视春晚的坚持开播,也真正能够清晰显示我们国家电视媒体发展的轨迹,而且这轨迹是喜人的。但中国这么大,人才众多,能挤进央视春晚的各路英豪毕竟数量有限,况且真正登上央视春晚舞台的,又会惹出不少的话柄,引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也实属正常。
但我终于真切感觉到,如今的央视春晚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逐渐步入低谷期。这个时候的央视春晚,无论对导演还是热望她的演员,应该都是一块热山芋。我的佐证是,2012年央视春晚,我至今都没有将所有节目看完,也完全不想参与其后期节目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