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这样搞(下)
(2010-08-12 08:21:52)
标签:
教育主管部门职称教育发展肥缺文献中国杂谈 |
分类: 心语独白_散文随笔 |
教育,这样搞(下)
——刘庚子《中小学改革六条建议》有感
文/韦步峰
关于目前的教师再培训,形同虚设,无论是新课标的“一窝蜂”还是针对性较强的“远程教育培训”,还是早些年的“骨干教师”培训,几乎都有一个共性:形式取代实用,闹哄哄一阵子,不知道都学了些什么。教师在疲于奔命的“靠时间”的学习中根本没有明确的实用学习目标,教师 “积极参与”的目的就是为了拿一个“证书”。即便是晋升职称用不上也要参加,教育行政部门有命令。从这种思想意义指导下的教师培训,只是教师耗费了时间和金钱,组织者履行了“义务”也赚足了钱。
这样的培训是没用的,而且消耗教育资源。怎样搞?
集中学习固然重要,但那些都是建立在纯理论上的单向信息传递层面上的,根本不能化做指导实际工作的有用的知识。可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名师、“名嘴”进行现场指导,然后在实际工作中用新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不要留待教师集中学习之后,返校后“束之高阁”。
需要指出的是,有关教师晋升职称中的学历、学分教育。这的确是一个非常普遍的形式主义问题,也是困扰当前教育发展的一个潜在的因素。职称评审需要学历达标,需要学分达标,需要各种证件齐备,这林林总总的项目下来,每一个需要晋升职称的教师都消耗了不少金钱。而究其实质,这些内容真的对教育发展有利吗?如果不是,是不是这些也终于成了某些部门赚钱的形式和工具了呢?不言而喻,教师身在其中不得不听。早年参加自考,闹哄哄的“一大抄”,晃悠悠下来,钱花到了,证书也拿到了,至于学了些什么,不知道!
刘庚子关于开设古典文献课和现代社会经济、理财类学科的建议,非常及时。
如果不能很好地传承文明,是教育的罪过。长期以来,有关中国古典文献知识内容的学习和教育只是“交给”基础教育中的语文教师“代管”,只是“蜻蜓点水”样的试探性接触,作为了解便是“达到目的”,而且有关部门从“减负”的方面出发,不断降低中国古典文献方面知识的难度,弄到失却了古汉语语法而只是挠痒痒般的诵读——美其名曰“古诗文素养教育”。殊不知丢掉了必要的语法只会诵读,就连一般的知识都算不上,何来“素养”之有?
古典的、现代的并存,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带有浓厚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财教育当然不能缺少,至于理由,谁都知道,只是有关教育主管部门似乎不太知道,或者迫于目前形势达不到这样的要求?
从“上”到“下”,本人只是从刘庚子先生的视角再一次审视了一番当前的基础教育,很多看法或许跟刘先生并不一致,但作为我完成本文的诱因,对刘先生深表感谢。
我们的教育问题已然不少,但事关经济利益,又有多少人能够从实际出发革除弊端,革新体制,还给教育自行调整发展的权力,一味的行政干预一味的挤压磨折,把教育当成一种产业,将老师和学生当成一种产品,实在是可悲。环视全国,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的一把手,有多少来自教学一线的教师?教育局是一个肥缺,人员的安排当然从党政机关人员中“优先考虑”。
从这种意义上说,主管教育的人不懂教育,懂教育的人疲于奔命说了不算,对教育指手划脚高谈阔论的理论家大行其道,是人不是人就能对教育谈一番心得,对教师的做法谈一通看法。正如刘先生所说:“其实,中国的教育只要少一些内部折腾和外部干扰,就可以走上一条逐渐完善之路。”
问题是,树欲静而风不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