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节散记之六:大秧歌

(2009-01-29 02:36:14)
标签:

春节

春晚

日记

除夕

随笔

感悟

漫笔

感言

情感

分类: 乡土情怀_春节漫笔

春节散记之六:大秧歌

韦步峰

家乡的大秧歌是出了名的,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曾有家乡的大秧歌公开亮相。我没有亲见,但事实确凿。无形之中,更加器重和景仰大秧歌起来。很小的时候,我的三姨、大舅、二舅都是秧歌行家,而且我听说,我的妈妈曾经也是风靡一时的秧歌名角。我亲眼见到最多的要数我的二舅饰演秧歌角色了。去年春节我也曾在秧歌场看到了当了大夫的二舅带领跑场的精彩。

在我的记忆里,自己本家还有一个会吹唢呐的四哥。他悠扬的唢呐声其实也是秧歌场上除了锣鼓以外的重要伴奏器乐,他鼓着腮帮子,憋红了脸。今天我去他家拜年的时候,还特意问过四哥是否参加今年的扭秧歌,得到的答案是:去!

然而扭秧歌,顾名思义,就是看扭秧歌的过程最为精彩,俗称:跑场子。只是如今的秧歌队演员年龄相差越来越大。儿时记忆里的那些“名角”渐渐“引退”,留下的年轻的演员都多半是参差不齐,跑肠子还能充数,饰演演唱的角色不用问也是逊色之辈。往往是看完了跑场子之后,观众所剩无几。以至于后来我听说,家乡的秧歌也就保留了跑场子。至于演唱,很小的时候知道是我们村子里的“秀才”编撰的剧本。此人后来信息不得而知,这也许是只能让秧歌队跑场子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然而家人还是执意让吾等能去广场看看秧歌,这其中有让我们出去散心的意图,也不排除有其他的理由。然而这散心也仅仅是凭借眼前的秧歌而畅想当年观看的那份感觉,仅此而已吧。

秧歌里各种角色的出场,的确立面有很多的记忆。有拿着芭蕉扇的“疯婆子”,也有文质彬彬的“书生”,爱幼窈窕的骑驴的小媳妇,也有举止文雅的读书人和行为粗俗的小丑……这种多的角色混在一起扭起来,本来就是一种吸引。

加之,有亲戚参与,或多或少有支持的意思,尽管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就连朴素的捧场意识都没有。记忆里的村秧歌队是村民们重要的文化交流活动,一些有扭秧歌冲动的村民总能在削减了家里的劳务之后,轰轰烈烈地加入到扭秧歌的行列里。他们往往白天忙家里,晚上参与秧歌排练,日暮时分,那轰然响起的锣鼓家什点子,真的就是一种吸引力。于是我们就开始猜测今年秧歌的样子是不是有新的起色,新的视点。

初一、初二演出,然后是休息几天,到正月十五再演出,照样人山人海。

今年的秧歌不同以往,去年的组织者是我的二舅,而今年一反常态,都是一些学生参与的秧歌,与其说是秧歌不如说是腰鼓队更合适。鲜亮的服装,欢天喜地的锣鼓声引,还有欢快的脚步……看着小孩子们的秧歌,我心里涌起一阵热切的感觉,不是因为村子里秧歌后继有人,倒是感激这些孩子们用自己的辛苦换来了村民的快乐。他们很多都是跟我的儿子差不多年纪的,却能如此洒脱地在众目睽睽之下挥洒一份娴熟。

我看到我的大舅在敲锣,听说是今年的组织者之一。

系列“漫笔”之其他作品快速浏览通道:

春节散记之一:归程 

春节散记之二:对联的故事

春节散记之三:吃年饭

春节散记之四:没有鞭炮就是没有年味(除夕)

春节散记之五:拜年

春节散记之七:春晚

春节散记之八:登高

春节散记之九:送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