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最近很喜欢看贾樟柯导演的电影,看过的,没看过的都找出来再看一遍,好的艺术作品是能经受住时光考验的,而时光荏苒,距离他最早的作品都有20多年,人生能有几个20年?《站台》中恶搞的唱着“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老婆七八个,孩子一大堆“的那代年轻人都已经老了,计划生育都已经没了。20多年后再看这些电影,与当初年轻的感觉确实又有许多不同。
是因为我们经历了生活,更理解了那些故事,抑或是很多人把自己的命运活成了剧中的人物。我喜欢贾导电影中对小人物的那种尊重感,同情的理解,哪怕面对哀伤,毕竟生活对底层人并不友善。生存也不是一件太轻松的事情。汾阳只是一个诺大的国家的缩影,那些小人物从汾阳走出来,走向世界,从江湖儿女,变成山河故人。
如果把他所有的电影连起来,仿佛是这两代中国人的群像,很少有这样的两代人,生活和命运经历了这么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从一个封闭的时代,突然遭遇现代化,自愿不自愿的被席卷到这股潮流中来,来不及和故乡故土故人道别,时光和房地产拆迁已经把记忆删改的面目全非,也有很多人被甩到社会最底层,在生活的重压下苦苦挣扎,江湖变了、社会变了,人心也在变与不变之间,很纠结。
电影是一种很好的怀旧的方式,也是一种雕刻时光的艺术,让我们在并不完美的生活里面得到某种的抚慰,可以哭,可以笑,像那句歌词唱的“可能故事只剩下一个难忘的人,在昨夜的梦里依然笑得纯真。”电影的镜头记录下了不老的青春,即使人世沧桑,在那些故事里面,人物都还青春永存。很少有那种天随人愿的时光,太顺利的人生,故事也不好看,无奈是大多数人的常态,选择抗争与选择和解,都还是面对一种无奈,无奈中能找到一点快乐,在努力的活下去。
我把上一期做好的《小武》视频发给了贾导,他微信回我了一句“知音”,看了他这么久的电影,后来能认识他我还蛮荣幸的,不知不觉发现,这些电影记录了我们熟悉又已经相当陌生的过去。我们曾经那样急不可耐的奔向未来,而今站在曾经设想的未来,发现和想象的全然不同,再回首过去,发现过去也已经面目全非了,好不悲哀。
可能在汾阳的城墙还刻着爱的誓言
可能在三峡的堤坝还能遇到好人
可能在乌兰巴托的夜里还有一份宁静
可能在世界的尽头还有孤独的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