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久以来,由于俄罗斯人在政治上对乌克兰的主宰,乌克兰国家独立和文化的发展备受挫折。后苏联时代,当乌克兰独立以后,整个1990年代,乌克兰的外交政策也在西方与俄罗斯之间寻求平衡。
乌克兰自身内部也有两股力量,一种认为应该和东斯拉夫兄弟保持联系,但是作为一个独立国家,创建者也在考虑和俄罗斯的不同机制与国家认同,否则还叫什么独立国家,而另一些人则希望乌克兰能够最终融入欧洲大家庭,远离那个曾经主宰自己,留下许多伤痛记忆的俄罗斯。
乌克兰这种摇摆在东西方的态度也并不都是乌克兰自身能决定的,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态度也很重要。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承认了乌克兰的独立,但是其他的俄国官员很难接受,他们仍然视乌克兰为自己国家的一部分,认为乌克兰人仍然是“小俄罗斯人”,因此防范俄罗斯的威胁是克拉夫丘克总统领导的第一届乌克兰政府的当务之急。
许多人认为融入西方能够给乌克兰带来安全保障,但是在乌克兰独立的第一年,却受到了西方的冷遇,有一部分原因是克拉夫丘克政府自己在内政和经济方面改革不力,最大的麻烦是乌克兰不愿意把自己继承下来的核武器给俄罗斯,当时的西方把对俄罗斯的关系看得更重,认为乌克兰的固执是无谓的。
这种关系在第二届政府库奇马总统时代打破,他开始修补和西方的关系,答应放弃核武器,以此换得西方的经济援助与安全保障,库奇马的经济改革效果赢得了西方的赞许,经济援助开始进入乌克兰。1994年乌克兰与欧盟缔结了《伙伴合作协定》,1997年加入北约和平伙伴计划。在90年代,欧盟向乌克兰提供了总价值超过10亿欧元的经济和技术援助。美国也把乌克兰提升为战略合作伙伴。某种程度上乌克兰成了西方和俄罗斯的缓冲国。
到了1997年,乌克兰成了仅次于以色列和埃及的美国外援接受国。到2001年,乌克兰总共接受了美国28.2亿美元的援助。
库奇马政府同样维持着与俄罗斯的重要联系,那个时候乌克兰在能源方面,石油和天然气都依赖俄罗斯,这也增加了俄乌关系中俄罗斯的博弈筹码,比如争夺黑海舰队,而西方的援助则增加了乌克兰的筹码。1997年,俄乌两国达成分割黑海舰队的协议,并且签署了友好条约。
由于库奇马时代扶持寡头经济,政治腐败,法制建设倒退,这也影响了乌克兰和欧盟深化关系,乌克兰民众对东西方的态度也是分化的,西部民众想要融入欧洲,东部和南部倾向俄罗斯。
库奇马搞的“多向平衡”的外交政策实际上也是没有明确方向的外交,他是既想要西方的钱,又想要俄罗斯的免费能源。库奇马觉得自己被西方怠慢了,他重新带领国家投向俄罗斯一方,让俄罗斯接手了自己国家的炼油厂和其他企业。随着“库奇马门”丑闻的爆发,一切又开始改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