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4年7月27日,苏军重新夺回了利沃夫,在当时这是一个以波兰人为主的城市,乌克兰人居住在城市周围的农村,赫鲁晓夫第一时间赶到这里,他要防止这里成立一个效忠于远在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的政权,这个城市成为苏联和西方盟国支持的波兰流亡政府争夺的焦点。苏联也在波兰亡国后支持了一个波兰民族解放事业委员会,让这个委员会同意,将来的波兰与苏联的国界线基本上按照当初《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划分的那条分界线来确定,这样利沃夫就被归到了苏联这一侧。
1944年9月,波共主导的波兰政府和赫鲁晓夫领导的乌克兰苏维埃政府签署了关于新的边界和人口交换的协议,这个协议不仅是国界,也是新的民族人口的分界线,让波兰人到当初《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以西的分界线生活,乌克兰人则到东边来。斯大林的利益诉求后来在雅尔塔会议上,得到了美英两国的让步和支持,这让他的人口迁移计划得到了合法性的外衣。斯大林还成功的让乌克兰与白俄罗斯成为联合国成员国,这样新的苏联边界就更合法了。

1945年的波茨坦会议,英美两国同意将从属德国的土地划归给波兰,用来弥补波兰人的领土损失。莫斯科当局将750万德意志人从新成立的波兰国家领土上驱逐出去,空出来的土地给东部迁移过来的波兰人居住。
苏联想建立一个没有少数民族的国家目标,对于那些不愿意背井离乡的波兰人,当局有的是手段来对付他们。仅在乌克兰地区就有78万波兰人被赶走,从白俄罗斯和立陶宛地区也差不多驱逐出去这个数目的人口,其中还有10万在屠杀中幸存下来的苏联犹太人。
与此同时,从1944年到1946年,大约有50万乌克兰人被从分界线西面赶到东面,有18万乌克兰人因为与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有关联或者被怀疑,被逮捕发配到西伯利亚等苏联内陆地区。战后乌克兰民族主义者追求独立建国的梦想仍然不死。
这场大规模的驱逐,让本来民族成分复杂的地区,变得泾渭分明了起来,斯大林通过这种大规模人口迁移要打击民族主义运动,加强对边界的控制,也把乌克兰这座通往欧洲的大门关得更紧,为了进一步模糊文化边界,1946年3月,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还通过其代理人召开了一个乌克兰天主教特别会议,与会者被迫解散天主教会,加入了俄罗斯的东正教。这次会议没有主教出席,主教早就被逮捕了,在雅尔塔会议后不久,苏联就做出了摧毁乌克兰天主教会的决定,苏联觉得天主教会受到在西方的梵蒂冈影响,所以一定要斩断这个文化链接,超过500万的乌克兰天主教徒就成了名义上的东正教徒。接下来苏联加紧对新的乌克兰领土进行苏维埃化,什么集体化啊、工业化的,给年轻人灌输新的苏联式的马列主义思想。
二战后的乌克兰,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