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美利坚(11)——罗德岛,美国政.教分离的最早实践

标签:
美国历史 |
分类: 天下书屋 |
罗德岛州是美国最初13块殖民地里面面积最小的,今天这里是云集许多美国富豪的住宅。回顾美国建国之初,每块殖民地对于后来形成的美利坚合众国都有不同的价值贡献,而罗德岛最大的价值在于贡献了政.教分离的政.治实践。
北美殖民地早期也有不同的宗.教教.派的分歧和磨擦,在1631年的时候,一位叫罗杰·威廉斯的基.督教清.教.徒纯净派的学者来到这里挑起了新的争端,他也奠基了罗德岛州。
罗杰·威廉斯1603年生于伦敦,父亲是一个纺织品商人。他从小具有极高的语言天赋,精通拉丁语、希伯来语、希腊语、荷兰语和法语等九种语言。他是一个虔诚的清.教徒,他恪守教条,认为《圣.经》中的上.帝是真正的、唯一的造物主。
剑桥毕业后,威廉姆斯开始了传.教生涯。他曾亲身感受到宗.教战争给欧洲人民带来的苦难,亲眼目睹了英国教.会的腐.败与专.制。他从研究和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宗.教观。当他踏上北美土地时,他跑到北美洲直接挑起了宗.教争端,因为他认为北美纯净派教.徒与英国国.教的决裂不够彻底,它仍深受英国国.教的影响。
清教.徒这个群体本来就认为上.帝和每个教.会签有契约,威廉斯更是坚信,真正的契约只有建立与上.帝和个人之间。不同的是,威廉斯又是清教.徒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对倡导宗.教改革的加尔文的核.心思想的外在矛盾提出质疑:如果一个人的救赎完全仰赖于上.帝的恩惠,人无力改变上.帝的意志的化,那么又何必费尽心机去建立教.会?为什么不赋予个人权力,允许其依照个人意志自.由敬.拜上.帝呢?
威廉斯起初跑到塞勒姆做过一段实践牧师,后来去了普列茅斯,总督布雷德福觉得这个人口才不错,谈吐不俗,但是思想陷入一种奇思异想之中,居然质疑国王没收印第安人土地的权力。在罗杰·威廉斯看来,除非他和自己的妻子坐镇,否则这个世界上根本不会有真正的教.会。在威廉斯看来,在信仰问题上要保持教.会的纯洁,需要政.教完全分离,要给予国.民以高度自.由,使其不受高压.迫.害。他还强调:“被迫的信.仰崇.拜,只能使上.帝令人感到厌恶。”
按照威廉斯的理论,北美殖民地都是伪.政.权。一六三五年十月,马萨诸塞殖民地议会(General
Court)对威廉姆斯进行审判,认为他在散布新的、不安分的、危险的思想,并要将他驱逐出马萨诸塞,押回英国。一六三六年一月,在执法人员来到他家前三天,威廉斯在齐膝深的大雪中,步行了一百零五英里,来到了那拉甘塞湾(Narragansett
Bay)。那里的汪帕诺(Wampanoags)部落印第安人救了他。并把他带到了首领马萨索(Massasoit)面前。马萨索就是那位曾帮助过清.教.徒,并和他们一起庆祝丰收的印第安人首领。马萨索热诚款待了威廉斯,让他养病,并把他安顿了下来。他们成了亲密朋友。威廉斯很快学会了印第安语。接触中,威廉斯发现印第安人一点也不比英国人差。他认为在上.帝面前,印第安人与英国人是完全平等的。
1636年,在马萨索帮助下,威廉斯从当地印第安人那里买下了一块土地,与十二个同道一起,建立了一个新的殖民地:普罗维登斯(Providence),就是“神意”的意思。后来又合并了两个小殖民地,改名为罗得岛殖民地,这就是罗得岛州的来历。
罗杰·威廉斯在1636年在纳拉甘西特湾建立了普罗维登斯镇,建立了罗德岛的第一个永久殖民地和第一个立法保护宗.教自.由的北美殖民地。他在这块殖民地开始其思想的实践,这块殖民地欢迎所有马萨诸塞州遭到宗.教迫.害的人们过来,而波士顿当局认为罗德岛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的避难所。
从一开始,罗得岛殖民地的殖民者就由其多数人的选票来处理世俗事物。一六三七年,他们一致通过了政府只能处理世俗事物的严格规定。一六四零年,他们又通过了一个有关政府职权的决议,确立了近代史上的第一个公民权与信.仰分离和政.教分离的政权。
1643年,马萨诸塞、普利茅斯和康涅狄克联合起来,企图瓜分罗得岛,为此,威廉斯亲赴伦敦,为其争取合法地位。当时,英国内战打的正火,纯净派控制了伦敦。马萨诸塞派人在英国议会游说,企图阻止英国承认罗得岛。情况十分艰难,威廉斯利用他因出版的《美洲语言入门》(A
Key Into The Language of
America)一书获得的巨大的声誉,成功地从英国政府那里取得了殖民特许状,罗得岛从此获得了英国法律的保障。《美洲语言入门》是第一本印地安语词典。
1644年,威廉斯出版了他的名著《迫害良心的血腥教旨》(The Blooddy Tenent of Persecution For
Cause of Conscience)。书中声称:“此为上帝的旨意和命令,即允许所有国家的全体人民保持异教、犹太教、土耳其教或反基.督教的理念和信仰……。”该书在同年八月引起了骚.乱,英国议会命令将该书烧毁。此时,威廉斯已经离开了英国。
威廉斯回到北美后,和印第安人合作,消除了周边几大殖民地的威胁。威廉姆斯多次当选为罗得岛总裁(President)。一六七六年的“菲利普王战争”中,七十多岁的威廉姆斯还被推举为罗得岛民兵总司令。
1638年,罗德岛迎来了一位又一位改变历史的定居者,安妮·马尔伯里·哈钦森(1591-1643),这位杰出的女士是一名医疗师和助产士,养育了13个子女,他后来成为国思想体系中宗.教自.由和言.论自.由等核.心思想的最早倡导人之一。
安妮·哈钦森1591年生于英国,父亲是一位持异见的英国圣公会牧.师,她于1612年与商人威廉·哈钦森结婚。她渴望获得更大的从事宗.教活动的自由,于1634年说服丈夫跟随她喜爱的牧师詹·科顿(John
Cotton)前往马萨诸塞湾殖民地(Massachusetts Bay
Colony),即今天的波士顿。她在波士顿举行聚会,谈经布道,聚会很快发展成大型讨论会,随着她的知名度提高,聚会也吸引了男性,其中还有总督亨利·费恩。她宣称自己曾经受到过圣.灵启示,深知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清教.徒牧.师能够施布真正的“恩典之约”,而其他大多数都是伪君子,只会欺骗世人,而他们宣扬的只是“行为之约”,只有端正行为才能得到救赎。她自己还宣称自己知道哪些邻居获得了救赎,哪些又遭到了诅咒。
哈钦森的信仰理念非常具有挑战性,按照加尔文清教.徒神.学思想,人们只有通过上.帝的恩典才能得到救赎,而非个人的意识行为,但是实际上,清.教主义还认为,人们需要经过牧师来阐释上.帝的旨意,以帮助其“准备”获得上.帝救赎的机会,如同清教.徒当初挑战天.主.教神.职人员的权威,哈钦森的言行等于挑战了牧.师群体存在的合法性,因此被认为是歪理邪说,和罗杰·威廉斯不同,哈钦森不是提倡宗.教个人主义,而是要推翻清.教徒学说中的“好行为蒙恩”的理念,是极端神.权主义的拥护者,这些思想严重威胁到英国殖民地整体的安定,何况挑战者还是一位女性。
1637年,怀有身孕的哈钦森被强行带到常设法院,与主审法官和作证牧师进行了两天的平等辩论。辩论中,哈钦森巧妙地转移了法庭对她的指控,并且流利地引用《圣.经》中的章节段落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气得温斯罗普总督大发雷霆,法庭最终拖得哈钦森精疲力竭,最终被诱骗承认自己的罪行,不该谎称获得神灵启示。1638年,哈钦森被驱逐出了马萨诸塞。她被迫迁移到距离现在罗德岛普列茅斯不远的一个小岛居住,肚子里的孩子出生就死了,次年他五个子女被印第安人杀害。但是不管怎么说,罗德岛给了这些持有不同信仰观点的人以庇护。
1642年哈钦森又迁至长岛,最后至纽约。她也死于印第安人之手。在波士顿为纪念她而建立的一座塑像下方的铭文是:“公民自.由和宗.教宽容的勇敢倡导者。”但对安妮·哈钦森的影响最合适的颂辞──也是她的理想在与其对手的较量中最终获胜的明证──是美国宪.法:
第一修正案里的文字:“议会不得制定法律设立任何宗.教,或禁止任何宗.教的自.由”。
1683年4月1日,罗德岛的奠基者,八十高龄的威廉斯去世了。他的一生,都在为建立一个能摆脱宗.教战争与宗.教迫害的政.治体.制而奋斗。他的思想被认为是危.险的异.端,这是因为他的见识远远地超越了时代。十八世纪末,美国开国先贤们彻底实践了威廉斯的思想,为美国的宪.政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北美殖民地,因其严峻的自然条件及人力的缺乏,逐渐建立起了宗.教宽容和宗.教自.由。他们深信个人良知是神圣的,是社会秩序和道德的源泉。他们认为四海之内皆兄弟,因此具有最初的民主意识,他们反对教条的宗.教权威。因此,严守教规的马萨诸塞殖民地因害怕他们的影响而将他们逐出。这实在是北美人民的一大幸事。
建立了罗得岛殖民地的威廉斯,是罗得岛的灵魂,为了罗得岛,他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和全部财富。威廉斯在罗得岛实施了宗.教自由和政.教分离。他是虔诚的分裂派教.徒,但他对不同信.仰的人一视同仁,包括被视为洪水猛兽的教友会和犹.太教教.徒,及无.神论者。尽管他与印第安人有过命之交,但威廉斯坚决反对强迫印第安人信奉基.督教。政.教分离并不是威廉斯最早提出来的,但他是第一个在一个有相当规模的地区实行它的人。罗得岛殖民政府按照民主程序管理其行政,政府不干涉公民的宗.教信.仰。在威廉斯的领导下,罗得岛具有了现代国家的雏形。这个绕一圈只有四小时车程的美国最小的州,在美国制度演进史上,是货真价实的巨人。
威廉斯的思想超越了时代。后来的美国国父们,如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等,在构建美国政体时,曾多次引用威廉斯的隔离墙概念。一七八七年制宪会议后,美国国父们几乎是全盘照搬了威廉姆斯的思想,把宗教自.由和政.教分离写进了《美国宪.法》的第一修正案(First
Amendment),这就是有名的权.利法案(Bill of
Right)。宪.法第一修正案是美国人民自.由的基本保障,它让这个以基.督教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国家否定了基.督教(以及其他一切宗教)成为国教的可能,避免了欧洲宗教战争在北美的重演。它为美国带来了长治久安,为人民的自由提供了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