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他们台湾那些年(38)——1973 林怀民与“云门舞集”

(2013-07-22 23:48:46)
标签:

那些年

观众

团体

也就是

容作

分类: 天下书屋

  2011年我在北京大学见到了林怀民先生,现场聆听他的演讲,当时他带着《流浪者之歌》这部作品来北京做演出宣传。他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性格很随和。

 

  他创办了台湾第一个职业舞团——云门舞集。云门之名来自于中国古书《吕氏春秋》中的一句话:“黄帝时,大容作云门,大卷……”,也就是黄帝时代中国舞蹈的名称。这个文化团体是台湾文化历史上的一个传奇,它自觉肩负着严肃的社会和文化使命,持续二十多年,至今仍在感动着一批又一批的观众。

 

  1970年代的台湾已经逐步的富裕起来,电影、电视、文学等文化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高度,民众整体文化素养和消费能力的提高,为精致文化的生存创造了空间。

 

  1973年9月29日,台湾第一个现代舞团“云门舞集”在台中中兴堂首次公演,一共演出了八支舞,内容与配乐都充满传统中国文化的特色,演出罕见的出现了场场爆满的情况。

 

他们台湾那些年(38)——1973 <wbr>林怀民与“云门舞集” 

  林怀民1947年出生于台湾嘉义。14岁开始发表小说,22岁出版《蝉》,是60、70年代台北文坛瞩目的作家。1969年,林怀民去美国进修,先在密苏里新闻学院攻读,后转入爱荷华大学主修英文,由于美国艺术课程是必修课,林怀民开始学习现代舞,并编了生平第一支舞——“梦蝶”。从此,他与现代舞有了一生的不解之缘,也带给台湾全新的文化体验。

 

  1960年代美国的反战高潮对林怀民有着很大的影响,海外保钓运动兴起,民族主义情绪冲击着那个时代的许多年轻人,进一步强化了原有的民族情怀与意识,年轻人开始质疑自己的文化根源何在。于是“唱自己的歌”、“跳自己的舞”、“画自己的画”,都成了新生代艺术家共同的精神语言。

 

  1973年林怀民组建了云门舞团,里面包括吕秀莲在内的八名女子和三名男舞者,平均年龄只有二十出头。这喜人经济上非常拮据,经营得非常窘迫,但是在使命感的支撑下还是坚持了下来。

 

  云门舞集大量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养分,1975年林怀民邀请赖德和作曲创作了《白蛇传》,这支大型舞蹈在舞台设计、配乐、造型和布景等方面都堪称经典,受到了海内外观众的喜爱。对于云门的早期舞者,《白蛇传》留下的感动几乎等同于其艺术生命之源。

 

他们台湾那些年(38)——1973 <wbr>林怀民与“云门舞集”

 

照片一:云门舞集演出时候《白蛇传》的剧照

他们台湾那些年(38)——1973 <wbr>林怀民与“云门舞集”


照片二:林怀民的云门舞集,内容题材和精神气质是传统的,外在形式是现代舞,为台湾文化内涵注入了崭新的内容


他们台湾那些年(38)——1973 <wbr>林怀民与“云门舞集”
照片三:林怀民在舞台上等待舞剧前奏曲开启
他们台湾那些年(38)——1973 <wbr>林怀民与“云门舞集”
照片四:林怀民每次排练和或演出后,都会在舞台上与演员检讨成败


他们台湾那些年(38)——1973 <wbr>林怀民与“云门舞集”
照片五:林怀民有时也亲自上台表演。
 

 

 1970年代末期,台湾乡土文学兴盛,云门舞集也开始把目光转向台湾的土地和历史。以台湾历史取材,林怀民连续编了《吴凤》、《薪传》、《廖添丁》等舞剧。其中《薪传》反映了台湾先民渡海来台的艰辛和悲壮,场面恢弘,配乐采用民俗音乐陈达所作的“思想起”,勾起浓郁的怀古幽思。《薪传》也是云门最重要的舞剧之一,后来多次演出,场场轰动。

 

 

  1980年代,台湾的社会和文化开始走向多元化,剧团和剧场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呈现出蓬勃发展。云门开辟了“云门试验场”,提供给有志于剧场创作的年轻人以挥洒的园地,从而培养出大量戏剧、设计和舞台专业人才。云门也开始了对社会富裕后产生的污染、物欲横流等问题的探讨。1988年8月,因环境和财务问题“云门”将暂停工作,在过去的十五年间,“云门舞集”创下了辉煌的成绩,演出场次达到了600多场,发表作品111种,主办活动255场,出国演出14次。这背后是一代台湾艺术家的梦想。

 

  1989年林怀民编写《挽歌》、1991年“云门”宣布复出,并发表了《女娲的故事》、《川流》、《绿色大地》、《射日》等舞剧。

 

  1993年,林怀民首次带领云门舞集来到大陆演出,以《薪传》一剧震撼大陆文化界。

 

  至今,台湾云门舞集已经走过了四分之一世纪,他们作为台湾第一个现代舞团,以艺术的创新与不断追求记录了台湾社会的情感轨迹,如今它已经成为台湾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一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