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道、人——《中庸》和《易传》的思想比较

(2011-05-04 14:44:55)
标签:

《中庸》

易传

宋明理学

形而上

内在论

杂谈

分类: 天下书屋

  熊十力和冯友兰都注意到了《中庸》与《易传》两本书在思想上的某种相同之处。李泽厚主要讨论了《中庸》与《易传》思想上的显著区分。

 

  《易传》是世界观,《中庸》则将《易传》的世界观转为内在论。《易传》是由天而人,对外在世界即宇宙、历史、生活作了多方面的论证。《中庸》完全以人的意识修养为核心,主要是对内在人性心灵的形而上的发掘。《中庸》主要讲内的修为和追求意识,后代梁武帝、宋明理学和现代新儒家都很重视《中庸》。

 

  《易传》承接荀子,吸收了《老子》的“道”的思想,从外在历史眼界建立天人相通的世界观;《中庸》承接孟子,也吸取了“道”的思想,从内在心性探讨建立了同样的世界观。它的基本特征就是讲儒学出发点立足地的“修身”赋予世界观的形而上基石,提出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总纲领。从而把“人性”提到“天命”高度,进一步把“天”(“命”)与“人”(“性”)联结起来,发展了孟子的理论。《中庸》强调人性由天赋予,所以普遍必然地是先验的善,人必须努力实现自己的善性(“尽性”、“成己”),这也就是“道”。发愤修养以自觉意识它,便是“教”。

 

  《中庸》撇开了宽广的历史进程,显得拘谨而局促,但它在理论建构的精深紧凑上,却又超过了《易传》。它与《易传》的共同之处在于对道家世界观的改造。儒道两家的差异在一定意义和范围内,表现在“天”“道”这两个范畴的高低上。在道家,“道”是最高功能和实体,《老子》强调“天法道”,“道”高于“天”;儒家则相反,“天”高于“道”,董仲舒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儒家这种观点正是通过《易传》和《中庸》确立的。后世二程以后,“天”与“理”合一,成为最高范畴,它表现为“道”(与“器”相对而言),“道”更无自然实体意义了。“道”是无心的,无望而不在;“天”是有心的(“生生”、“诚”、“仁”······),与人亲近而相通。正是《易传》赋予“天”以与人相通的生命、情感;《中庸》则更使人性成为天命,遵循这个“天命”便是“道”。而它们基本共性又是“不息”。《易传》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庸》讲“故至诚无息”;都是把儒学重“学”、重“教”、重人为、重修养的内容赋予了自然的“道”和主宰的“天”。《中庸》大讲“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具体突出了人为修养的主动性。

 

  在这里,“道”不再是与人无干、而成为与人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东西。《中庸》强调“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这就把老子、韩非子那种君临万物、冷漠无情的客观规律性的“道”,化而为与人的每一刻的存在、作为、修养、意识相贯通而合一的“道”,“天道”“人道”从而就是一个“道”。这本是儒家传统思想,但《中庸》把它提到了形而上学的高度;正因为此,在这个“天道”“人道”想合一,亦即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和主体存在的目的性相合一的“道”中,人于是就可以“参天地”“赞化育”,达到所谓的“中和”的最高境界了。

 

   什么是“中和”?

  《中庸》里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如果比较一下荀子:“曷谓中?礼义是也”,便看出两者的不同。它与《易传》也很不同,《中庸》讲的是“天人合一”主要和首先是一种通由个体修养而达到的主观精神境界的羔羊,与外部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关系不大。主观意识的追求在这里是第一性和本原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