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球,认识印度的一个门户
(2011-05-02 11:25:24)
标签:
印度板球2008年奥运会北京奥运会时代周报杂谈 |
分类: 笔扫天下 |
作者: 花久志(Georg Blume) 2011-04-28 10:36:43 来源:南方周末
今天的印度,正如当年中国的翻版。能够把亿万民众调动起来的,唯有体育。
你听说了吗?今年4月,印度在板球世界杯大赛上成功夺冠。在北京奥运会上仅仅收获了3枚金牌的体育弱国印度,一举成为板球世界冠军。哎,请等一等,不要因为你对板球不感兴趣,就没有耐心听我把话说完。
其实,我和你一样,直到6个星期之前,我还对板球一窍不通。但是,现在我却认为:假如不了解板球,不了解板球对印度人意味着什么,那么印度对于他,永远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异邦。这个创造了本世纪内仅次于中国的辉煌经济奇迹的国家,到底是怎样一个国度,他将永远不得而知。板球对于印度的意义,堪比足球之于战后的德国。印度人对夺取板球世界杯冠军的渴望,与中国期待成为奥运会第一金牌大户的热情相比毫不逊色。因此,对印度来说,今年的板球世界杯是一个意味深远的大事件。它夯实了印度人对自己国家向21世纪强国迈进的自信心,使他们更加确信,印度民族是一个强大的民族。能够给他们带来这份自信的,唯有板球,更何况这一场比赛是在自己的家门口,面对着数以亿计的本国球迷。
这一天,正如2001年7月14日的北京。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一切仍历历在目,清晰如同昨日。那一天的凌晨,数十万中国人欢呼雀跃地涌上街头,因为就在这一刻,北京刚刚夺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而今天的印度,正如当年中国的翻版。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印度,能够使人们摆脱政治的,唯有体育;能够把亿万民众调动起来的,也唯有体育。上一次把老百姓推上街头的,是1977年反抗印度临时政府的示威活动。当时的印度人,无论富人还是穷人,都对民主制度的前途深怀忧虑。他们为了生存而奋起抗争,并最终赢得了胜利。
2011年4月2日,在这个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一天,他们走上街头,却仅仅是为了庆祝胜利。照片上的球迷们,一个个神情兴奋,如痴似癫,无所谓是老是幼,无所谓来自城市还是乡村,无所谓是贫寒的农民还是骄傲的富翁。此刻,他们都在为同一个理由而欢庆,这就是他们的国家。对他们来说,这里曾是一片贫困遍野、似地狱般黑暗的故土。而如今,随着经济的崛起,他们终于可以坦然为自己的国家庆祝欢呼了。
板球,其实是一项蛮复杂的运动。即使费尽口舌,也很难让一个外行搞清楚它的名堂。但有些东西,却是任何人都一目了然的,这就是:抛球的队员必须尽可能让球飞出的路线凌厉刁钻,他的对手则必须用球板用力将球击开,击得越远越好。这些本领对于印度农村的男孩子来说,简直就是与生俱来。不久前,我到印度贫困落后的中央邦去采访,在一个村子里遇到了一群刚刚放学的学生。他们扔给我一个破旧的胶皮鞋跟,那就是他们的球。我用尽全身力气,把球抛了回去。虽然每个孩子手里只有一根细细的树枝,充作临时的球棒,但是,他们却准确无误地击中了那只鞋跟,就像是马戏团的魔术师一般。这一刻我懂得了,板球是所有印度人的运动,而不仅仅是几个腰缠万贯的国家队明星的游戏。
我是个足球迷。在印度,就像当年在中国一样,我在给一些孩子和青年人当教练。我对足球的教育功能始终坚信不疑,相信它可以帮助孩子勇敢地尝试不同的角色,同时忘记自己的出身,忘记自己的阶层。板球,也具有同样的功能。它重视团队精神,强调抛球手与击球手的均衡实力,如同足球强调前锋与后卫的配合一样。因此,一个板球队同时也是一个敏锐而灵活的小社会,是大社会的折射和缩影。
今年印度这支夺冠球队的最大特点,恰恰是球员们五花八门的出身。以往,印度国家板球队的成员无论家境贫富,全部来自大城市。而眼下这支球队,一些队员却来自农村,甚至是最贫困的省份。这些人中间,首当其冲的是队长马亨德拉·辛格·东尼。但是,东尼的印度,这个矮小、谦逊的乡巴佬的印度,才是新的印度。在过去的印度,这个男人不会有任何机会。他一无金钱,二无权力,无论当政的是什么政府,无论他把选票投给谁,他的命运都不会有任何改变。
如今,这一切俨然已成为历史。但是,当一个外国人来到印度时,却不会轻易相信这些变化。其目光所及之处,仍然贫困依旧。这个拥有12亿人口的庞大国家,看上去实在太复杂,太不可治理了。只有在球场上,当板球飞起的一瞬间,那个印象中的印度倏然消逝,它变得不再复杂,不再难以治理。板球场上的印度是世界第一,它只听命于一个人的指挥:东尼。据说,东尼还踢得一脚好足球。这,又有谁会觉得奇怪呢?
(作者为德国《时代周报》驻印度记者,译者强朝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