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易传》中包含的“天人感应”因素

(2011-04-29 14:30:24)
标签:

顺天

易传

《老子》

天道

天人感应

分类: 天下书屋

  汉代董仲舒建构的那套“天人感应”因素在《易传》中实际上就已经包含着了。不仅“天道”作用和影响“人道”,“人道”也作用和影响“天道”。所以说:“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也正是因为这样,人才能“与天地参”,“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一方面,人必须顺天之道,循阴阳之理;另一方面,“天”(自然)也具有人的品格性能。“天”、“人”连成一气,自然的“天”与意志的“天”在这里完全融合。从而这就不同于《老子》那种客观宁静、冷眼旁观的无情的“道”,而充满了人的情感和精神。

 

  《老子》把“人道”上升为“天道”,由“德”而“道”,“人道”反而被动地服从于“天道”;《易传》则由“天道”推演到“人道”,但“人道”主动地参与“天道”。《易》原是占卜以决定行动的,其中本就包含着吉凶祸福可以趋避的主动性,而不只是命定的预言而已,所以强调“知己”、“察微”,以获得人事的成功。《易传》把这一特性推上哲理水平,认为“一阴一阳谓之道,继之者善也,承之者性也”,由“天”而“人”,人应该觉察“天道”、遵循“天道”而发挥其主动作用。这就是老子“贵柔”、“守雌”、“尚静”的辩证法与《易传》重刚、行健、主动的辩证法的差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