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孟子思想的“善”与“学”

(2011-01-03 16:50:12)
标签:

孟子

孔子

传统

思想

杂谈

分类: 天下书屋

  孟子思想强调“性善论”,这种先验性的“性善论”中,并没有轻视后天经验的“学”。孟子认为,如果后天不努力加以培育先天性的“善”也会失去。

  与孟子性善论相对立的儒家另一位传人荀子是主张性恶论的,在荀子的思想体系里,“学”的目标是为了改造人性恶,而孟子则认为,学的目的是为了发现和发扬自己内在先验性的善性。

  孟子将孔子、曾子提出的个体人格做了一条新的路线延展,“仁政——不忍人之心——(仁义礼智)四端学说——人格本体”。在这个线条里面,他赋予了伦理心理以哲学的深度。

  荀子认为,人与禽兽的分别在于外在的“礼”,而孟子认为人与禽兽的分别在于人内在的道德自觉。这种道德自觉的程度也是“圣人”和“凡众”的不同。这种不同由于内在本性的一致性,个体是都能达到的,于是有了“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著名命题。

 

  道德人格提升的过程有一个层次,“可欲之谓善,有诸己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尽心上》

  孟子所描述的这些层次过程和所达到的伦理境界都具有感性特征。“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之类的名句所呈现出的理想人格并不具有宗教特征,只是道德意志的独立个体。

  “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他不把这些道德品格当做服从外在的“命”而存在,而是内在的“性”。

 

  孟子将孔子仁学结构中的第四因素个体人格做了形而上学的处理,在生死关头的舍生取义,突出的也是主体的自我选择。是听从内在的道德命令。

 

 

 本文为阅读李泽厚先生《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的读书笔记整理,详细观点请参见该书原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