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漂白”为何被小学生查
(2010-12-09 16:53:46)
标签:
北京《新京报》食品安全荧光增白剂gb2312杂谈 |
分类: 笔扫天下 |
《新京报》,11月30日,作者:胡印斌
(原文摘编)北京六年级小学生张皓,在农大农学院高卫芳博士的指导下,在暗室中用紫外线条件照射从市场上买来的蘑菇,观察荧光。结果发现,超过九成样本都被荧光增白剂污染。
应该说,实验本身的要求并不高,只是实验室常用的检测方法;取样过程也不复杂,就是家庭主妇们经常购买的16种食用菌样品。这个调查不过是一个常规实验而已,技术上并不存在太高的门槛。
进一步说,相关监管部门负有监管市场运行、规范经营行为、呵护食品安全的重大责任,其所拥有的技术手段肯定比一个小学生先进,其所能够调动的行政资源也自然比一个小学生充裕,那么,这些部门为什么发现不了呢?
小学生的实验至少具有两个方面的价值。一是照见了大人们的疏懒、失职乃至缺位,暴露出公权力对于食品安全一以贯之的傲慢和懒惰;再就是催促监管部门迅速行动起来,不要仅仅把小学生的努力当做一则趣闻、逸闻,而应该看做是一次善意的提醒,提醒大人们认真做事、探究到底,以负责任的权威结论消弭公众的疑窦。
【推荐理由】问出文章标题中的问题,我们或许应该感到欣慰:我们的下一代,不但对世界充满好奇,而且愿意动手加以验证。这次揪出了蘑菇,下次说不定就会是舞弊、腐败什么的。同样应该庆幸,有关部门只是说小学生的结论不科学而不是以失实、诽谤罪名予以追究。不过,相比小学生试验程序的可验证、可重复,我真搞不明白怎么主管机关就能空口白牙说“科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