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重建社会
(2010-09-18 00:26:44)
标签:
比利时社会组织社会流动社会结构中产阶层杂谈 |
分类: 笔扫天下 |
怎么重建社会
作者: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 2010-09-16 10:38:40 来源:南方周末
主体性社会一直未能建立起来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权力与大众的“社会恐惧症”。当务之急是破除社会恐惧症,为社会正名,肯定社会的主体性,允许社会自组织,让社会自治自律。
目前关于社会建设的理解,有两种思路。一是将“社会”作为相对于经济、政治、文化而存在的一个领域,侧重于社会事业、社会管理和社会制度等。另一种思路则将“社会”作为一个与国家、市场相对应的主体,并强调社会建设的含义重在建设和维护社会的主体性。本课题组秉持后一种思路,主张社会建设着眼于以下三个维度:以社会结构为基础,以社会组织为载体,同时以社会制度(机制)为保证。能动社会与公民社会的双重建设,可以分别选择“劳资关系”和“官民关系”为突破口。
建立利益均衡机制
人们经常提到日本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实施类似计划无疑有积极意义。但要看到,中国利益关系严重失衡,背后有深刻的体制原因,仅靠政策增加一些收入,作用有限。
致命的就是,没有一套处理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关系问题的机制,甚至还千方百计压制这种机制的建立。时至今日,既得利益集团已尾大不掉,左右着社会中的利益格局。如果不能将利益均衡机制建立起来,利益关系将会进一步失衡,政府一些出发点良好的政策(包括收入倍增计划)也可能走向反面。
最基本的,是不同利益主体要有制度化的同等利益表达渠道,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公平有序的利益博弈。
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信息获取机制、利益凝聚机制、诉求表达机制、施加压力机制、利益协商机制、调解与仲裁机制等六种机制。
优化社会结构:扩中产,改善底层
在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过程中,我国社会结构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化。但近年也出现了一些新趋势。有学者概括为:结构定型、精英联盟、寡头垄断、赢者通吃。
社会结构的优化需要考虑以下内容。扩大中产阶层的规模。中产阶层是公民社会的中坚力量,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同时也是耐用消费品的市场。当前,我国的中产阶层发育仍然相当缓慢。可以考虑通过政策的引导,造就大量的熟练技工。
保护并改善下层生存的社会生态。具体包括:保护和发展中小企业,为弱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降低创业门槛,保护非正规就业者的谋生机会;社会保障和公共物品的提供更多地向弱势群体倾斜等。
在社会分化不断加剧的情况下,使不同阶层能够形成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须采取有效措施,改变阶层间的互相隔离、封闭的趋势,缓解阶层紧张关系。
保护和扩展社会流动的渠道。在一个贫富分化较大的社会中,一种相对畅通的社会流动渠道以及较多的流动机会,是抵消贫富差距过大的重要机制。保护和扩展社会流动的渠道,特别是向上社会流动的机制,是优化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内容。可以把扩大就业和公平的教育机会作为着力点。
放手发展社会组织
一个正常的社会需要自组织能力,以应对可能的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从而使社会生活能够有序进行。社会组织就是这种自组织能力的载体。
2007年,比利时由于选举陷于僵局,曾经历了半年的无政府状态。但在那段时间里,日常生活并未中断:人们每天照常上班,照常休假,照常纳税,地铁也依旧准点。一位市民说:“我们也许创造了没有政府的最长纪录,但一切都没有改变。如果政客不小心点,他们会知道我们比利时人不需要他们。”
这说明,社会或社会组织是提供社会生活秩序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在我们的社会,社会组织的正常发育一直是一道没能迈过去的坎,社会组织总是被当作可能导致不稳定的假想敌。
其实在法律框架内活动的社会组织,是社会建设的促进力量,有效的社会组织不仅可减少社会矛盾,还能促进社会矛盾的解决,实现长治久安。
社会组织的发展仍受到诸多限制。比如,现有的社会组织法规条例,存在立法层次低、内容不完善等问题,难以满足多元公共治理对社会组织的现实需求;社团登记“门槛”过高,大量社会需要的组织因找不到业务主管单位而无法登记;社会组织行政色彩过重,独立性受到影响等等。
公共服务:拉一张公平的安全网
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这些保障不仅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还为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提供了最基本的运行条件和安全环境。
我国社会保障面临着投入水平低、配置不公平的问题。以教育为例,早就提出教育经费占GDP比重达到4%的目标,但直到2005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仅占GDP的2.82%。
保障水平低的同时,不公平问题也非常严重。比如医疗费用,有资料表明,我国目前投入的医疗费用中,80%用于服务以党政干部为主的群体;再如退休制度,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行政法室提供的资料,由于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的“退休双轨制“,两者的待遇差距越来越突出。到2006年底,全国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金平均高出企业两倍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