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以何论成败--《弟子规》的作者李毓秀

标签:
弟子规杂谈 |
分类: 天下书屋 |
《阿诗玛》女主角杨丽坤
《弟子规》的原著作者叫李毓秀,后来一个叫贾存仁的先生修订内容更名为《弟子规》流传后世。贾存仁的生平事迹不详,李毓秀的身世稍微有点,我们知道他是山西绛州人,字子潜、号采三,康熙年间的秀才,卒于乾隆年间,有的说享年八十三有的说享年六十岁。后人能记住这位秀才的名字就要归功于这本《弟子规》。
在明清,那个八股取士的时代,李毓秀这样一个秀才在那个以功名为衡量标准的时代李毓秀算不得成功人士,甚至说失败也不为过,不中举人做不了官,他一生是个教书匠,谈不上显赫发达,地位估计比起今天大学毕业就失业的本科生强不到哪里,但透过这本广为流传的《弟子规》我们可以知道,他不是那种混饭吃的教书匠,甚至可以说他是一位教育思想家,我自己做过老师自己有感触,有时候给越小的孩子讲课越难,许多深奥的道理能深入浅出的让孩子理解,并且有兴趣去学习是不容易的,你想想《三字经》,开篇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向小孩子讲人性的问题,并且告诉孩子人性本善,《弟子规》能够成为蒙学教材之一,虽然地位不如《三字经》但是其中透露出的许多人生道理,让世人广为接受,那是需要扎实的学术功力的,今天,不但后世好多孩子,甚至企业家、成年的企业员工都在学习这位清朝秀才写的《弟子规》,李毓秀泉下有知恐怕也会感到欣慰的。
由此我到想到一个人生成败与人生意义的问题,一个以当世功名评论并不成功的秀才,逝后却被尊奉为李夫子,他的牌位被供奉进绛州的先贤祠,作为一名成功的教育家被后世认可,这点他是成功的。想想那些清朝考过状元的人有多少,骑马游街的天子门生如今又有多少人的名字被我们后代记住呢?前不久,我曾经看过一个高考状元调查报告,里面关于三十年来各省的高考状元的调查情况,结果没有一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特别突出被大家认识的。生活中,我自己想想那些曾经学习在班级里面的佼佼者,如今看来也几乎没有特别突出的,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他们面对的答卷并非考试那样简单,面对着充满潜规则的竞争游戏甚至表现出比许多学习不好的,早在学校就开始混社会的同学更不适应。
我想起前不久接触到的一位导演和制片人,他在四十多岁的时候开始下海经商自己创业,周围的人很多都不理解,在他生活已经获得很多人羡慕都不得的稳定的时候为什么还要冒着创业的风险做这样的决定,甚至还有人劝他也和他们一样,找个小老婆,再生个儿子,因为他自己的孩子是女儿,而且这个圈子里潜规则一个女生也不是太难。他却在一次吃饭的时候对我说过一番他内心的想法,我很意外的一个原动力,他说,的确,他现在早就在这个娱乐圈混得驾轻就熟了,一年怎么样都能混个20几万,在北京有车有房,生活压力不是很大,很多人以为他下海经商是为了更多的钱,他说是为了钱,但是也不是,为什么要赚更多的钱,是因为他自己人到中年,想想半生拍过的这么多片子,制作的这么多节目大多是应景之作的垃圾,没有一部是他想拍的,而他人生的理想是能拍一部属于自己想拍的片子,或者制作那样一档节目,可以不为了商业、不为了收视率、不为了票房,只是为了自己的艺术理想,所以赚更多的钱是为了圆自己这个梦,即便不成功也能尽力去努力。我问他想拍的是什么样的片子,他举出个例子,是属于他那代70后的,叫《阿诗玛》,那部戏中的女主角叫杨丽坤,曾经让他非常喜欢,但是当他有一天知道这么美丽漂亮的一位女演员,却因为出演的这部电影遭到了那个年代特有的迫害,并且发疯的时候,他自己都感到震撼,他想拍的就是这样讲述真实的,震撼人心,震撼人的性灵的片子。我能理解他的想法,也希望他实现这样的愿望,我也有自己喜欢的80年代的港台明星,我也有渴望看到那种持久的给予人内心深刻震撼的片子,如同读一本经久流传的经典名著,源源不断地从中获得思想的启示一样。
李毓秀追求的不是当世最赤手可热的功名,而是耐住寂寞,著书立说于后世,这位导演呢,获得了安逸稳定的生活,却还想着自己原初的童年的梦,人生的幸福与意义本身就在于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的心灵意志向善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