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史(7)——日本为什么没有引进中国的科举制?
(2009-11-05 21:08:39)
标签:
日本科举制中国教育文化 |
分类: 天下书屋 |
除了没有引进太监制,日本大化改新时代也没有引进中国的科举制,这也是我读日本史中很奇怪的一个问题。科举制诞生于中国隋代,在唐朝得到完善,按理说当时对于中国全面学习的日本不可能不注意到中国的这一崭新教育制度。
回顾中国的科举制的诞生,一个主要的背景就是打破中国魏晋南北朝时代选拔任用人才的九品中正制,这一九品中正制保证了当时豪族地主垄断爵位与权力,庶族出身的人士是得不到晋身机会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豪富,底层庶族人才的不满酝酿着社会结构的不稳定。科举制本身使得豪族地主子弟与庶族子弟都可以通过考试取得晋身的机会,这在当时是有进步作用的。因此也可以看出,豪族与庶族之间的尖锐矛盾,是科举制推行的重大背景。
反观日本这一边情况不同,天皇制度刚刚权力,天皇权力虽然扩大,但是日本的豪族、氏族势力依旧是非常强大的,这种强大一直持续影响着日本古代社会。苏我氏在乙巳政变后的灭亡,并不是标志着豪族政治的彻底结束,而日本底层庶族之力量有限,远没有达到向中国那种庶族和豪族之间博弈的地步,因为日本没有必要科举制来动摇自身的统治基础,打压豪族势力,而且这种引进可能给改革中的日本造成新的不稳定因素。
但是这一舍弃对日本和后来中国的命运影响确是巨大的,中国的科举制后来越来越走向僵化,腐朽,特别是八股取士以后,知识分子的思想被牵制,社会学术氛围僵化,再加上文字狱的迫害,中国的思想意识愈加保守,更难接受新思想。晚清的每一次改革都伴随着守旧势力强大的阻挠,这些抱残守缺的人物大多是科举制培养出来的人物,稍有远见的能接受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和政治人物力量有限,因此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前赴后继的失败,所有的改革都严重缺乏能具有新思想的人才,1905年科举考试终于被彻底废除了,但是思想僵化的惯性依旧存在,更重要的是中国措施了现代化的契机,反观日本一方,幕府势力一旦倒台,明治维新所产生的阻力远远小于中国,没有传统教育体制的束缚,日本很容易接受西方先进的科技文明成果,现代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迅速建立起来,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人才的竞争力,日本抢到了现代化的契机一跃成为世界强国。
二战之后,日本被打得一篇废墟,物质基础几乎全部被摧毁,但是却很快以一个经济大国的身份崛起,其中最重要的秘诀就是明治维新以来保留的人才培养模式所带来的人才成长,这个国家始终把科教兴国作为国家命运根本中的根本来看待。
再看中国,五四一场新文化运动刚刚开始对中国民众思想的启蒙,但是很快以来日本的入侵,救亡图存成为压倒一切的口号,接下来内战,建国后不断的运动。中国遗憾的是始终没有一次彻底的文化洗礼,高考制度恢复以后,似乎那一届出现了人才的的井喷状态,那是因为一个民族太久的教育荒废导致结果。但是这种高考制度走到今天,出现的是和科举制一样的迂腐,甚至比科举制更加迂腐的表现。教学功利化追求,以分数为衡量标准,学生对原著不加阅读,以应试技巧求高分数,学无所用,学无所长,大学状况,身为国人则再清楚不过了,痛心之情,不逐一叙述了。古代的科举制尚且能培养一些有点士大夫气节的人物,今天的高考制度以及研究生、博士生考试方式则弱智化民众思想。
教育不兴,则人才不兴,人才不兴,则国家不兴。只有更加与时俱进的教育改革才能为国家的发展积聚人才力量。遗憾的素质教育的改革依旧只是停留在口号阶段,多年来没有实质性的进展,甚至在一度产业化的发展中愈加背离了教育的宗旨,公平性和公正性也没有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