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朱晓玲诗:《厄尔尼诺现象》

(2016-06-21 10:15:18)
标签:

朱晓玲的诗歌

厄尔尼诺现象

肆虐撕碎了天空的蓝

黑暗将白昼蚕食

现代人

分类: 诗歌

厄尔尼诺现象

朱晓玲

朱晓玲诗:《厄尔尼诺现象》

(这是6月19日上午九点多钟的时候,天显然是黑了。那雨不是下下来的,而是由天上泼下来的)

 

序 

6月19日上午九点多钟的时候,

天显然是黑了。

狂风暴雨聚然而至

那雨

定然不是下下来的,

而是由天上泼下来的

厄尔尼诺的淫威

肆虐撕碎了天空的蓝

黑暗将白昼蚕食

狂风暴雨瞬时倾泄如注

屋宇的玻璃门窗上

挂满了犹如一个忧伤女人

抹不尽的泪珠儿

涟……涟……

 

 

忧心忡忡的你关掉电脑

(你为什么要关掉电脑?)

默然伫立于窗前

看窗外暴的雨

飞扬跋扈

你痛彻心扉地看到

狂妄的人类

其实渺小如蚁

 

 

 

雨雾(瀑)、海啸、山洪、地震恣意

漫过人类智慧的芦苇

将厄尔尼诺横扫过的水泥森林城市和

正在加速萎缩的乡村

轻而易举变幻成河或海的孪生姐妹兄弟

 

现代人

欢天喜地地在城市的海中

捉鱼

拍照


 

后记:此为2016年6月19日,面对一场昏天黑地的强降雨时的思绪。

 

附“厄尔尼诺现象”百科词条链接:http://baike.so.com/doc/6638672-6852482.html

 

一、由来:

厄尔尼诺一词源自西班牙文El Niño,原意是"小男孩"或"小女孩",也指圣婴,即耶稣,用来表示在南美洲西海岸(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向西延伸,经赤道太平洋至日期变更线附近的海面温度异常增暖的现象。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全世界出现的异常天气,有范围广、灾情重、时间长等特点。

 

二、形成原因:

当南半球赤道附近吹的东南信风减弱后,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泛会减少或停止,从而形成大范围海水温度异常增暖,传统赤道洋流和大气环流发生异常,导致太平洋沿岸一些地区迎来反常降水,另一些地方则干旱严重。[1]

 

在正常年份,此区域东南信风盛行。赤道表面东风应力把表层暖水向西太平洋输送,在西太平洋堆积,从而使那里的海平面上升,海水温度升高。而东太平洋在离岸风的作用下,表层海水产生离岸漂流,造成这里持续的海水质量辐散,海平面降低,下层冷海水上涌,导致这里海面温度的降低。上涌的冷海水营养盐比较丰富,使得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充足的饵料。鱼类的繁盛又为以鱼为食的鸟类提供了丰盛的食物,所以这里的鸟类甚多。由于海水温度低,水温低于气温,空气层结稳定,对流不宜发展,赤道东太平洋地区降雨偏少,气候偏干;而赤道西太平洋地区由于海水温度高,空气层结不稳定,对流强烈,降水较多,气候较湿润。

 

东南信风异常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水上翻异常强烈,降水异常偏少;而赤道西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高,降水异常偏多。这就是所说的拉尼娜事件。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相反,指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降低。两种现象都与全球气候有密切联系,可能导致极端天气出现的几率增加。

可是每隔数年,东南信风减弱,东太平洋冷水上翻现象消失,表层暖水向东回流,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面上升,海面水温升高,秘鲁、厄瓜多尔沿岸由冷洋流转变为暖洋流。下层海水中的无机盐类营养成分不再涌向海面导致当地的浮游生物和鱼类大量死亡,大批鸟类亦因饥饿而死。形成一种严重的灾害。与此同时,原来的干旱气候转变为多雨气候,甚至造成洪水泛滥,这就是厄尔尼诺。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以环赤道太平洋地区最为显著。在厄尔尼诺年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南亚次大陆和巴西东北部均出现干旱,而从赤道中太平洋到南美西岸则多雨。厄尔尼诺现象可以产生毁灭性的影响,可能在拉丁美洲引发洪水、导致澳大利亚出现干旱和印度的农作物歉收。许多观测事实还表明,厄尔尼诺事件通过海气作用的遥相关,还对相当远的地区,甚至对北半球中高纬度的环流变化也有一定影响。研究发现,当厄尔尼诺出现时,将促使日本列岛及我国东北地区夏季发生持续低温,有的年份使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有偏少的趋势。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地球表层环境的整体性:一个圈层的变化会导致其他圈层的变化,一个地区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地区的变化,局部的变化也会引致半球甚至全球环境的变化。

 

三:对中国的影响

1997年至1998年的ENSO现象,太平洋东部至中部水面温度比正常高出约3至4,美洲地区有持续暴雨,东南亚地区则持续干旱并发生大规模的森林大火。这次厄尔尼诺现象紧接1990-1994年发生,频密程度罕见,但规模较小。同时,ENSO带动的温暖海水,影响鱼类的成群移动,破坏珊瑚礁的生长。特别的是,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当年,容易在西北太平洋和东北太平洋形成威力强大的台风和飓风,例如:1997年太平洋台风季当年就曾出现十个威力达到等级最高的五级台风,在1997年太平洋飓风季也出现两个等级最高的五级飓风分别是:飓风琳达和飓风盖勒摩。

 

对于中国来说,厄尔尼诺易导致暖冬,南方易出现暴雨洪涝,北方易出现高温干旱,东北易出现冷夏。比起单纯的气温变化,极端天气更容易引发危险。

 

(1)台风减少。西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产生次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次数均较正常年份少。

 

(2) 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中国中部或长江以南地区。北方地区夏季容易出现干旱、高温,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近百年来我国的严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次年。

 

(3)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

 

注:1、资料来源网络。特别致谢!

    2、转载时有删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