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通胀货币政策价格管制cpi财经 |
分类: 宏观经济 |
在新浪微博上,一个名叫“我是小懒虫”的博友写了这样一条微博:“跟前国家统计局城调队长聊天,我告诉他,有人用模型估计,认为CPI人为被调低,他立刻拍案而起,‘总有这种学者,为出名,抛出骇人听闻言论。’他告诉我,之前他遇到过类似情况,还想请该专家见面细聊,为之解惑,可那位专家推辞没去,称自己忙。”
统计局专家与外部专家的口水战时常出现,不久前就有几位统计局官员连续发表文章,反驳过王小鲁关于灰色收入的结论,现在也有官员写文章回驳了中国社科院那位专家声称的CPI被人为低估的说法。尽管统计局信誓旦旦称统计准确,现在物价上涨只是结构性的,但中国人对物价全面上涨的感触是深刻的。
老百姓感触最深的是食品价格的上涨,而服装和其他商品也在涨价。从年初房租大幅上涨,到资产价格,绿豆棉花,以致食品、服装和服务类价格的上涨,实际意味着价格全面上涨已经启动。这次价格全面上涨,不是源于食品的季节性和减产原因,而实际是货币发行过量的恶果,特别是2009年过量发行货币的后果开始显现。
有关消费物价指数CPI的争论还在进行,统计局也在酝酿对CPI进行改革,但统计数据与居民感受的距离越来越远,这难免让人对统计产生怀疑。北大教授黄益平曾经这样评论过统计的失真:“关于世界上有三种谎言即谎言、糟糕透顶的谎言和统计数据的说法,据说最初出自英国前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之口,不过它的广泛流传却是因为马克·吐温的引用。将统计数据与谎言相提并论,显然有失公允。不过如果以此来比喻中国目前的统计数据与实际经济脱节的程度,可能还是比较贴切的。”
统计局官员其实也很为难,如果说出实际情况,可能导致更严重的通胀预期。如果含糊其辞,则必然招来一片恶评。当然,国务院更了解全面情况,所以制定了应对通胀之策,甚至包括实行物价管制的措施。
不过,物价管制多是应急之策,为的是避免社会动荡和爆发政治事件,为的是老百姓能够“买的起”。这对于社会必需品或许有用,但对于住房等耐用品的价格管制,却容易导致价格过后出现报复性反弹。原因在于价格管制会抑制供给。由于生产成本提高,管制价格就会削减利润率,厂家就会减少供应。而消费者看到价格管制,可能会增加消费,包括囤积商品,导致过量需求。因而,政府干预价值规律的做法往往得不偿失。因而,控制价格最好的办法还是增加供给,而增加供给的政策包括给企业减税。美国前里根政府就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采取了减税等政策,才将美国经济从滞涨泥潭中拉出。但中国的做法却是不断给企业加税,加不了税就收费。
中国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在于货币发行量过大。中国货币超发的原因有二,一是常年累积的外汇占款,构成庞大的流动性;二是应对金融危机时,采取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两股力量最终汇集成巨大货币流,不断在实体经济中流动,最终导致物价全面上涨。
所以,除了增加供给外,中国还要有效控制货币发行。除了加息,加快人民币升值速度,也是抑制流动性的有效办法。通胀问题,本质上就是货币现象。而吸收过量的货币,一方面要紧缩货币政策,另一方面就是增加总产出,通过经济增长来吸收泡沫。但紧缩与增长有矛盾,所以宏观政策不好办。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不是小药都能治大病。应对通胀,靠价格管制这种镇定剂是无济于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