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志刚事件已经过去了几年,有关的结论已经尘埃落定,现在我们不论其中的大事大非问题,从策略的角度看,我认为一定可以有更好的结果。可以想象孙本人在当时被收容的环境下,一定是采取了激烈的硬对抗,才搭上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其实,《战国策》中《温人之周》的的遭遇,和孙志刚类似,也被检查“暂住证”,且看他的应对策略:
魏国温城有一个去东周国都,周人不准他入境,并且问他说:“你是外地吗?”温人毫不迟疑的回答说:“我是主人。”可是周人问他的住处,他却毫无所知,于是官吏就把他拘留起来。这时周君派人来问:“你既然不是周人,却又不承认自己是客人,这是什么道理呢?”温人回答说:“臣自幼熟读《诗经》,书中有一段诗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如今周王既然君临天下,那么我就是天子的臣民,又怎么能说我是客人呢?所以我才说是‘主人’。”周君听了,便把这个人释放了。
再说一个现代版“温人”的故事。我的一个过去的同事,性格比较耿直,在北京的东直门地铁站,被值勤民警查身份证,作为地道的北京主人(毕业后留京),对此当然比较愤慨。当然那天他恰好也没有带身份证,和警察就有了言语冲突,他就问:“你为什么要检查我(因为大部分情况下,只检查民工)?”
警察的回答倒也干脆,“因为你不象北京人。”我的这个同事接着,又来了一句:“江主席也不是北京人,你怎么不查他?”差点把警察气背过去。警察当然把他带到了派出所,通知单位的人事处去领人。
上述两种处理方式都属于硬对抗。温人的直率和执著看似与谋略无关,实际上是大智慧。首先他能理直气壮,只要是典章《诗经》中规定的、形成文字的,就应该坚持,我们在言说和辩论时经常缺乏的就是这种据理力争的勇气,事实上只要我们能争下去,对手终会理屈词穷。但是从第二个事例看,在严厉的环境中,即使对手理屈词穷,你也不一定能获得好结果。事实上大智慧是建立在对下面两重博弈的精确判断基础上:一是你所争辩言辞是否为真理;二是对方会遵从真理。所以,从策略的角度看,在严厉或险恶环境中,如果需要对抗,采取幽默、将心比心、自我解嘲等软对抗措施,缩小冲突范围,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只有心胸特别开阔的人、位置特别高的人,才能接受这种硬对抗的结果,或者说,对君子可以采取硬对抗的措施,对一般人,还是采取软对抗为妙!
加载中,请稍候......